静明复,毓秀乎儒族。兹乃膜拜缁其服,终日翻经坐空谷。
君不见龙飞凤舞下天目,烟草凄凉渺平陆。江南玉树寂无舞,喜见昙花艳西竺。
月影相随湖上宿,晓玩云楼众山绿。苑鹿昼驯岩虎伏,饭饱青精荫修竹。
空外一声清呗响,宝床演法毫光烛。莲香飞出齿牙间,天雨曼陀散珠玉。
闻道天宫现人世,苍鹫回环梵王屋。一朝教省檄书来,主领名山起幽独。
释子遥闻大欢喜,仰待云间锡飞速。从今礼师如礼佛,丈室天龙来眷属。
但令宗说两通融,选佛场中一灯续。

【注释】

静明复:指僧静明。

毓秀:培育、培养。

膜拜:顶礼膜拜。

翻经:诵读佛经。

龙飞凤舞:原比喻山势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活泼。

下天目:在天目山脚下。

江南玉树:指南宋时杭州灵隐寺的白乐天所植古梅,称为“玉树”。

昙花:即昙钵花,又名昙花、佛舍利花,有开后一日即谢的花语。

月影:指月光。

云楼:指云林寺的云居楼。

苑鹿:指苑中之鹿。

岩虎:《法华经》说:“岩上有虎。”这里指岩石上的虎。

饭饱青精:谓吃青精饭。青精饭是一种以青芝为米的食品。

宝床演法:指佛教讲经说法的地方,即宝座,也称禅床,佛教徒坐禅打坐时使用的坐具。

曼陀:梵语音译,是佛教的一种咒语。

闻道:听说。

苍鹫回环:传说中佛教高僧大德常乘苍鹫飞翔于天空。

教省:佛教僧侣的管理机构。

主领名山:主持管理名山寺院。

丈室:僧人的居室或修行处,也泛指寺院。

两通融:佛教认为,诸恶皆由业力所生,只有通过戒、定、慧三学修持才能解脱。

选佛场:佛祖讲经说法的场所。此指净土宗的寺院。

一灯续:比喻佛法的流传不绝。

【赏析】

《送静明复住持天宫寺》,作者为宋代诗人苏轼所作。此诗写诗人为友人送行,并赠诗一首,赞颂天宫寺及其住持僧静明复。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充满豪情逸志,体现了苏轼对佛教的热爱和尊重。

第一联:赞美静明复的儒雅风范和学识渊博。他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还深谙佛家教义,每日研读佛经,静坐山谷中领悟其中的深意。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静明复的崇高敬意和对他深厚学识的赞赏。

第二联:描绘了天目山下的景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山势比作龙飞凤舞,将烟草比作凄凉渺平陆,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这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联:描述了江南的美景,以及昙花在西竺(即印度)的绚丽多彩。这一联通过对昙花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异域文化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四联:描写了夜晚在湖上住宿的情景。月光洒满湖畔,湖水映照着皎洁的月亮,云林寺的云居楼在夜色中显得更加神秘而庄重。这联诗通过描绘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第五联:赞美释子的虔诚与喜悦之情。他们听闻天宫寺即将出现,心中充满了欢喜和期待。他们仰望云端,等待着佛法的传播;从今以后,他们将像对待佛祖一样恭敬地侍奉佛法,使天宫寺成为幽静孤独的圣地。

第六联:描述释子们遥听大欢喜的消息后的欢喜心情。他们仰慕佛法,渴望能够亲耳听到佛陀的声音。他们等待云间锡飞的消息,希望有一天能够追随佛陀的脚步,体验佛法的力量。

第七联:表达了释子们对佛法的信仰和尊敬之情。他们认为佛教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的修行之路。只要坚持修行,就能得到佛陀的庇佑和指引。因此,他们选择礼佛作为自己的修行方式。

第八联:表达了释子们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他们希望通过礼佛的方式,让佛法在世间流传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习佛法,那么佛法就会永远存在。

第九联:强调了释子们的修行理念。他们认为宗派之间的融合和通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才能更好地传播佛法,使佛法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第十联:表达了释子们对佛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充满信心。他们认为只要用心去理解佛法的真谛,就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修行的方向和方法。同时,他们也相信佛法会像雨珠一样不断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