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霞栖四壁,明月照孤踪。
自彻皋比席,谁闻巨梃钟。
冥心求顿悟,断简故应封。
徙倚阶庭下,清风洒竹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此诗为诗人谒祠陈先生所作。“晴霞栖四壁”,“晴霞”“四壁”,写祠内景色。陈白沙祠在广东东莞,故称陈先生。白沙,指陈白沙(名献章)。陈献章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因主张“静中养出端倪”,反对程朱理学,被贬斥。“孤踪”即“一介孤踪”。“顿悟”指突然领悟或顿然大悟的意思。末句“断简”指残书,喻指陈先生的书信。“封”字用得极好,既指陈先生书信之珍贵,又含有珍重之意。“徙倚阶庭下,清风洒竹松。”诗人来到陈先生的祠宇,面对陈先生的遗像,徘徊瞻仰,久久不舍。此时清风徐来,吹拂着翠竹和苍松,诗人的心情也似乎与这风儿一般清爽。“徙倚”,徘徊、徘徊的样子。这里指作者凭栏远眺。“清风”二字写出了风的特点,写出了风的动态,使人感到有清风吹过,更增添了一种空阔的感觉。“竹松”二句,以风传情,表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境。

【答案】

谒白沙陈先生祠呈湛太史年伯

晴霞栖四壁,明月照孤踪。

自彻皋比席,谁闻巨梃钟。

冥心求顿悟,断简故应封。

徙倚阶庭下,清风洒竹松。

译文:

我登上台阶来到陈先生的祠堂,只见四面墙壁上都是晴天映照着的彩霞;一轮明月照着我独自的身影。

自从辞别了高堂上的琴瑟宴席,谁还能听到那巨大的磬钟之声?

冥心寻求顿悟的道理,那些散乱的简牍也应该得到收藏。

我徘徊于祠堂的阶庭之下,阵阵清风扑面洒向竹子和松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临陈白沙祠前写的咏物诗,诗人在祠堂内外徘徊良久,感慨万分,于是挥笔写下这首七绝。

首两句写诗人来到陈先生祠堂时,看到的是一派宁静的景象:晴日当空,彩霞满天,而陈先生就在这一片祥光之中静静地安息了。他生前曾说:“吾道南行,天下一人而已”,他死后却只有孤影无伴,连明月都只能照耀着他一个人。这不禁使诗人想起自己一生坎坷的遭遇,内心充满了悲凉之感。

中间六句是诗人对陈先生生平事迹的回忆与追思。他回忆起陈先生一生的为人处世态度:不慕名利,潜心学问,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这些品格都深深地印在他自己的脑海中。然而,由于当时社会政治腐败黑暗,陈献章一生虽然勤奋学习,但最终也没有能够改变自己被诬陷的命运。对此,诗人心中充满了愤慨之情。

诗人由对往事的回忆转为现实的感受。他看到陈先生生前所居之处,四周环绕着青翠的竹林和松树林,清风徐徐拂面而过,令人神清气爽。这时的诗人,心情也仿佛变得格外开朗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