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义口石桥东,雪后槎枒树树同。
数点个中存一画,几人花外得神通。
【注释】
江门:今属广东,古地名。义口:江门的旧称。槎枒(chá yā):槎树,即柳树,槎树皮多有裂痕,形状似槎桠,故称。花外:指梅花之外,比喻梅花之外的高风亮节。神通:原意是佛教中的法力,此指超凡脱俗的才能和本领。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景,颔联写梅,颈联写人,尾联点题。全诗构思巧妙,意境幽美。
这首诗是郑燮在清乾隆年间写的咏梅诗。郑燮以咏梅为题材的作品很多,而这首《咏梅和郑过斋老隐》则是他唯一一首和诗。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他一生坎坷不达,但性格豪放,为人直爽,不善钻营。他擅长画兰、竹、菊和瓜果,尤以画竹闻名于世。其诗则以“怪怪奇奇”为特色,风格清新隽永。他一生作诗近两万首,存诗六千余首,其中以反映农民生活和疾苦的诗篇居多,如《欠薪》、《卖菜》、《种菜》、《种豆》、《喂蚕》等,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苦生活。郑燮还有大量的咏物诗,其中不少作品都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如《螃蟹》、《西瓜》、《蚕》、《蛙》、《螃蟹》、《蟹螯》、《螃蟹》等等。
郑燮的咏梅诗,大都写得比较含蓄蕴藉,很少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首《咏梅和郑过斋老隐》却与众不同,它一开头就开门见山地点明了题目:咏梅和郑过斋老隐。这种写作手法,使得全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引入了诗的主题之中。接着,诗人又通过描绘江门义口石桥东雪后的景象,为全诗的描写作了铺垫。
“江门义口石桥东”,这一句点明地点。江门位于广东,义口即江门之东面。这里所说的石桥,当指义口附近的石桥。因为这里的山岭起伏,溪水蜿蜒,所以自然少不了这样的桥梁。
下面三句:“雪后槎枒树树同”,“数点个中存一画”。这两句是写冬日的景物。“雪后槎枒树树同”,说的是雪后的槎树(即柳树)上挂满了白雪。“数点个中存一画”,则是说这些雪白的雪花在树上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幅幅精美的图画。
诗人在这里用“槎”(即插枝)和“画”两个词语来描绘雪后的景色,既形象又优美。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了梅花的美丽与高洁。梅花虽然也是冬天里开放的花朵,但却不同于一般的花朵,它的美丽在于傲霜斗雪、不屈不挠的精神。因此,诗人在赞美梅花的同时,也在赞美那些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最后两句:“几人花外得神通,几人花外得神通。”这两句是说,有多少人能在梅花盛开的地方看到超凡脱俗的才能呢?又有几个人能在梅花盛开的地方得到超凡脱俗的本领呢?这里的“神通”一词,既是指佛法无边的力量,也可以理解为超凡脱俗的能力或本领。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梅花之所以能够傲视群芳、独领风骚,就在于它的美丽和高洁。而要想得到梅花那样的本领和才能,只有像梅花一样保持自己的本色和信念。
这首诗的作者郑燮,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环境中。他既有一颗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心,同时也有着对现实社会的种种不满和愤懑。他的诗歌创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他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大多都充满了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尤其是一些咏物诗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