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向高峰入,筵随落日开。
客怜今雨到,人拟古风回。
远暝含残雪,新阳动蛰雷。
爱君清彻骨,不为看山来。
【解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写登山之始,次句写登高之终;第三、四两句承首联而发,写诗人在欣赏美景时所引发的联想;最后两句则宕开一层,写自己对友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此题中要注意“峰”的注释,“峰”是山的一种,此处指山之巅(或山顶)。
【答案】
路向高峰入,筵随落日开。
客人怜今雨,人拟古风回。
远暝含残雪,新阳动蛰雷。
爱君清彻骨,不为看山来。
译文:
路通向高山的顶端,筵席随着夕阳的西下而开始。
客人怜惜今天的雨,人们仿效古代的风气。
远处黄昏时有残雪未融,新阳初照时有春雷响鸣。
爱你那清明如玉的精神,不是为了欣赏山水才来到此地。
赏析:
这首诗是王士禛为朋友张岱《五贤堂次至日登山韵奉答嵩野》所写的一首酬谢和赠别之作。王士禛与张岱交游甚笃,两人曾结伴同游名胜。这首诗即作于这次同游之后,故其内容当与此次游览有关。
首联写登山之始。诗人从山脚出发,一路攀登而上,直至山顶。“路向高峰入”,写登山之路直通顶峰;“筵随落日开”,写宴席随着太阳的西坠而开始。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着丰富的意蕴。一是写登山之路的漫长曲折,二是写宴会开始的时间。
颔联写登高望远时的联想。“客”指诗人自己,“人”指友人张岱。“怜今雨”三字暗含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因为友人此时正是被一场及时的春雨所滋润。“拟古风回”,则是指诗人想象着自己像古代隐士一样归隐,远离世俗纷扰,享受自然的宁静。
颈联写远望近观的景色变化。尾联则是全诗的主题所在。诗人通过对友人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敬仰之情。“爱君清彻骨”,既指友人人品清正廉洁,又含有对其精神境界的赞赏之意。“不为看山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与鼓励。意思是说,我之所以来到此地,是因为想与你一同欣赏山水之美,而不是为了欣赏山水本身。这一层意思与前文的“怜今雨”、“拟古风”相呼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