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萧然似晚秋,登高重整木绵裘。
即看满涧泉初出,知是前岩雨乍收。
碧嶂旋随孤鸟没,白云常傍古松留。
幽芳一路无人采,何处三山更十洲。
南峪雨后取道上五台
南峪,地名,在今山西五台县。唐人常游五台山,此诗即写于游五台途中。
六月萧然似晚秋,登高重整木绵裘。
萧然,萧条之意。六月,指盛夏。木棉树初开的花,名木绵花,俗称木棉花,故称“木绵花”。晚秋,即深秋。重整,重理。木棉裘,用木棉树皮做的皮衣。
即看满涧泉初出,知是前岩雨乍收。
即看,立即看到。涧泉,山中流水。
知是前岩雨乍收:知是从前的岩石上的雨水刚刚被收回。前岩,指山上岩石。
碧嶂旋随孤鸟没,白云常傍古松留。
碧嶂,青色山峰。旋,随即。孤鸟没,孤独的飞鸟落下。
古松留,指山间的古松。
幽芳一路无人采,何处三山更十洲。
幽芳,幽香。三山,指神话中的蓬莱山、方丈山、瀛洲山,为传说中的仙山。十洲,指神话中的神仙所居之洲。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诗人在盛夏游览五台山时所见美景。首联写诗人行至六月初六日,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但登上山顶之后,顿觉凉爽宜人;第二联写诗人看到山下溪涧泉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知道山上的雨刚停;第三联写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峰上有鸟儿飞去又飞来,而山上的白云常常围绕着古松飘荡;第四联写诗人看到山中没有一个人采野花,于是想到远处还有三座仙山和十个神岛;尾联写诗人想到这样美好的景色没有人欣赏,不禁叹息起来。
这首诗的意境清新明快,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色的变化,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同时,诗人还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