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见竹,真不俗。今见竹,今痛哭。竹色自来无改移,昔日何乐今何悲。
森森绕屋秋更绿,尽是先人手栽玉。竹未化,人当还,举头见竹犹承欢。
直节空九霄,清风尚千古。徘徊竹间路,照影月当午。
好奇有客频到门,何况人间父子恩。君不见孟生笋,湘娥痕。

【译文】

竹,真是不平凡。竹色自来无改移,昔日何乐今何悲。屋旁森森竹树更显秋之绿,尽是先人手栽玉。竹未化人当还,举头见竹犹承欢。直节空九霄,清风尚千古。徘徊竹间路,照影月当午。好奇有客频到门,何况人间父子恩。君不见孟生笋,湘娥痕。

注释:
见竹篇
昔见竹,真不俗。今见竹,今痛哭。 竹色自来无改移,昔日何乐今何悲。
森森绕屋秋更绿,尽是先人手栽玉。 竹未化,人当还,举头见竹犹承欢。 直节空九霄,清风尚千古。 徘徊竹间路,照影月当午。
好奇有客频到门,何况人间父子恩。 君不见孟生笋,湘娥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竹子的喜爱之情的抒发。诗中通过竹子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生命和人生的感悟。

首联“昔见竹,真不俗。今见竹,今痛哭。”以对比的方式描绘了竹子的前后变化。昔日的竹子自然而不俗,而现在的竹子则让人感到悲伤。这种对比使得诗人对竹子的感情更加深沉。

颔联“森森绕屋秋更绿,尽是先人手栽玉。”进一步描绘了竹子的特点。秋天的竹子更加茂盛,仿佛是先人在手心里种下的白玉。这既赞美了竹子的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颈联“竹未化,人当还,举头见竹犹承欢。”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热爱之情。虽然竹子已经化为灰烬,但是诗人依然能够看到它的影子,感受到它的快乐。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

尾联“直节空九霄,清风尚千古。”则是对竹子精神的赞美。竹子具有直节和清雅的品质,这些品质值得人们学习和传承。诗人希望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像竹子一样保持正直和清雅的品质。

最后两联“好奇有客频到门,何况人间父子恩。君不见孟生笋,湘娥痕。”则是对友情和亲情的赞美。诗人感叹即使是好奇的客人也会频繁拜访他的家门,这反映了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和寂寞。同时,诗人也感叹世间的恩情比竹子还要珍贵,尤其是父子之间的恩情更是不可替代的。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感慨,是一篇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