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梢藤蔓冷僧扉,门外苍松忽减围。
戚药更谁悲远志,摘花犹得访蔷薇。
落潮渔艇晚初阁,上浦风帆健欲飞。
丝管暮年陶写尽,谢公何日复东归。
诗句解析
1 东山: 指诗人居住的地方,可能为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峰。
- 竹梢藤蔓冷僧扉: 描绘了山中寺庙的景象,竹梢和藤蔓都显得格外冷清,仿佛门扉也因寒冷而关闭,暗示出一种孤寂和静谧的氛围。
- 门外苍松忽减围: 描述了门外那棵苍劲的松树,其周围的空间似乎在突然间变得空旷,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 戚药更谁悲远志: 这是一句诗的开头,”戚药”可以理解为一种药材,”悲远志”则表达了对远方志向的哀愁和无奈。
- 摘花犹得访蔷薇: 尽管心中充满了忧伤,但诗人仍然坚持去摘花朵以慰藉自己的心情,这里的”蔷薇”可能是他心中的某种情感寄托或者象征。
- 落潮渔艇晚初阁: 描述了一个落潮后的渔船在傍晚时分停靠的场景,”阁”指的是船上的休息处。
- 上浦风帆健欲飞: 描绘了海上航行的场景,风帆鼓起,船只似乎要飞翔起来,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 丝管暮年陶写尽: 这里使用了”丝管”来代指音乐,”暮年”则是指晚年,”陶写”是陶冶心情的意思,整句诗可能在表达晚年生活虽然平淡却也能有所寄托。
- 谢公何日复东归: 这是全诗的结尾,提到了历史上著名的文人谢灵运(字公达),以及他的东归。这句诗可能是在借谢公的东归来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对于归乡的渴望。
译文
东山的竹梢藤蔓冷清,僧人的房门紧闭。
门外那棵苍松突然显得空旷,令人不禁哀叹。
即便摘花也能寻找一丝慰藉,但心中的惆怅难以消除。
当落潮时渔船停泊在海边,傍晚时分船只靠岸休息。
海上的帆船鼓起风帆,仿佛要飞向远方。
黄昏时分,我沉浸在音乐之中,感受着生活的平静与满足。
何时才能像谢公一样回到故乡?
赏析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东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句“东山”便设定了背景,紧接着通过竹梢、藤蔓、僧人的房门等细节描写,营造出一个宁静且略显寂寞的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从而引出了对远方志向的哀愁和对生命价值的反思。
接下来的几联诗,诗人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宏大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如落潮时的渔船、上浦的风帆等,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也反映了人的生活状态。而“丝管暮年陶写尽”一句,更是透露出诗人在晚年仍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用音乐来陶冶情操,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最后一句“谢公何日复东归”,则是作者情感的一个高潮。这里通过提及历史上著名的文人谢灵运,表达了自己对于归乡、重返自然生活的向往。这种渴望不仅仅是对于物质生活的向往,更是对于精神自由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同时,它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韵味和深邃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