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惬听泉赏,香源路更通。
数峰秋色里,千树夕阳中。
坐展绳床露,闲分贝叶风。
孰知瓢饮客,心已付冥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全诗如下:
晚入清泠庵
偶惬听泉赏,香源路更通。
数峰秋色里,千树夕阳中。
坐展绳床露,闲分贝叶风。
孰知瓢饮客,心已付冥鸿。
译文:
我偶然来到这个清冷的寺庙,听到泉水的声音很悦耳,香源寺的道路更加通畅。在秋天的山峰和树影里,我看到千树的夕阳景色。坐在绳床上,我感受到了露水的凉意,悠闲地分配着贝叶经书的香气。谁能想到我这个喜欢独处的人,心中早已像大雁一样飞向了远方。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隐居期间所作的,体现了他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生活态度。
首句”晚入清泠庵”,描绘出诗人傍晚时分进入清凉寂静的庵院的景象。”清泠”二字用来形容环境幽静,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里的”晚”字不仅表达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
接下来两句”偶惬听泉赏,香源路更通”,诗人描述了他偶然来到这个清冷的庙宇,听到了泉水声,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愉悦和满足感。”香源路更通”进一步描绘了山路的曲折蜿蜒,象征着诗人心灵的自由和无拘无束。
第三句”数峰秋色里,千树夕阳中”,通过描绘秋天山峰上金黄色的秋色和夕阳下千树的美景,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和谐。这里,诗人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第四句”坐展绳床露,闲分贝叶风”,诗人坐在绳床上,感受到了露水的清凉和风的轻拂。这里的”绳床”可能是诗人用来休息或冥想的工具,而”贝叶风”则可能是指贝叶经书散发出来的香气。这些细节描写都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脱。
最后一句”孰知瓢饮客,心已付冥鸿”,透露出了诗人的超然物外和豁达胸怀。他认为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就像飘荡的大雁一样,无法理解他的心境。这里的”瓢饮客”指的是饮酒自娱,不问世事的人,而”冥鸿”则是比喻那些自由自在飞翔的大雁。诗人通过这种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束缚的不屑一顾,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
这首诗是李白以山水田园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同时也流露出他对世俗世界的超脱和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