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朝从邺下过,更于薄暮渡漳河。
频询故迹情难减,为记遗文事转多。
枯柳覆村疏有路,寒云隔水去无波。
溅溅俱是千秋恨,铜雀风流可奈何。

这首诗是王维在唐代开元末年(740年左右)创作的。它描绘了作者随友人伯敬渡漳河的情景,表达了对逝去的往昔时光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释义:

  1. 不觉朝从邺下过,更于薄暮渡漳河: 诗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早晨开始从邺城出发,到了傍晚时分又渡过漳河。这里“邺下”指的是邺城,一个古代的重要城市,而“薄暮”则指傍晚时分,通常意味着一天即将结束。

  2. 频询故迹情难减,为记遗文事转多: 诗人不断地询问关于过去足迹和遗迹的事情,因为这些地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难以忘怀。同时,他也试图通过记录这些遗留下的文献来记住更多的往事。

  3. 枯柳覆村疏有路,寒云隔水去无波: 描述的是一幅宁静而又略显凄凉的画面。枯黄的柳树覆盖着村庄,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而远处的云层仿佛隔着水面一样,无法触及。这里的“疏有路”和“无波”都暗示了一种距离感和不可及的美感。

  4. 溅溅俱是千秋恨,铜雀风流可奈何: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虽然历史事件如铜雀台的兴衰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它们留给人们的遗憾和回忆仍然清晰可见。这表达了诗人对于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深深怀念。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淡淡的怀旧之情。诗人在渡漳河时,不禁回想起邺城的往昔时光,那些熟悉的旧迹让他倍感亲切,却又因岁月的流逝而感到惋惜。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魅力。此外,诗中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奈之感,感叹铜雀台等历史遗迹已经成为过去,而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情感却依然历久弥新。这种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