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断春路,竹桥斜处通。
岸深前日雨,人怯一竿风。
病后影同瘦,频来迹亦空。
幽林正相引,长啸怀山翁。
【注释】
- 竹桥:指用竹子建造的桥。
- 野水断春路,竹桥斜处通。野水,即溪水。野水断春路,意思是春天里溪流中断。竹桥斜处通,意味着通过这座小桥可以通向远方。
- 岸深前日雨,人怯一竿风。岸深,意味着岸边的地势较为陡峭。前日雨,表示不久前曾经下过雨。人怯一竿风,意思是人们害怕这阵风吹过来。
- 病后影同瘦,频来迹亦空。病后影同瘦,表示因为生病而导致身体消瘦。频来迹亦空,表示频繁来到这里的痕迹也变得空空如也。
- 幽林正相引,长啸怀山翁。幽林正相引,意味着周围的森林在吸引着自己。长啸怀山翁,表示一边长声啸叫一边思念山中的老翁。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人通过对一座小桥、一条溪水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野水断春路,竹桥斜处通。”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溪水断裂了通往远方的道路,而一座竹桥斜处通达。这里的“野”字表明了溪水的原始状态,没有经过人工的治理。“断”字则表达了溪流的状态——它已经无法再继续流淌。而“竹桥”则是一种自然的、简单的连接方式。通过这种描述,诗人传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岸深前日雨,人怯一竿风。”这句诗描述了天气的变化和人们对风的恐惧。“岸深”暗示了前方的地形较为险峻。“前日雨”则指的是不久前的一场降雨。“人怯一竿风”则表达了人们在面对这样的天气时感到恐惧的心理。这里,诗人通过描绘风雨的恶劣状况,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病后影同瘦,频来迹亦空。”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因病而体弱多病的形象,同时强调了他频繁来访却留下痕迹稀少的情况。“病后影同瘦”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因病而变得消瘦的过程。“频来迹亦空”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虽然频繁来访,但是留下的脚印却显得如此稀疏,仿佛他的存在只是短暂的存在。
“幽林正相引,长啸怀山翁。”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山中老人的向往和怀念。“幽林”一词则描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宁静而美丽的。“长啸怀山翁”则表达了诗人一边长声啸叫一边思念山中的老翁,这种场景既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通过对比和反衬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