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鱼频换米,不知米价增。
但言鱼日贱,官税又来徵。
【注释】
1、渔父:指打鱼为生的老头。
2、米:粮食的简称,这里指米粒。
3、官税:官府的赋税。
4、徵:征收,征收赋税。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打鱼者因“鱼日贱”而得鱼频繁,不知米价增加,又因“官税又来徵”,生活更加困难,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首句“得鱼频换米”,“频换”即频繁更换,意思是说,每当打鱼后,他便把鱼换成米,以维持生计。这两句是写他的生活状况:打鱼所得的鱼,换回的是米。可见,他已习惯了这种生活。
次句“不知米价增”,“知”字用得巧妙。因为“不知”,所以没有意识到米价在不断上涨;因为“知”字,所以更显得“不知”。“不知”二字,不仅表明了他缺乏经济观念,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物价飞涨,人们生活困苦,而统治阶级却依旧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毫不关心人民疾苦。
第三句“但言鱼日贱”,是对前两句的补充说明。他之所以要频繁地换米,是因为“鱼日贱”。这句诗表面上是在说鱼贱,实际上是在说米贵,也就是说,米比鱼还要贵。这样一对比,就更加突出了鱼贱和米贵的矛盾,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现象。
最后一句“官税又来徵”,则直接指出了造成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官税”指的是官府的赋税。由于鱼贱而米贵,使得农民不得不缴纳更多的赋税。因此,这句诗既是对前面三句的总结,又是对整个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这首诗通过对打鱼老人生活的描绘,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分化和物价飞涨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切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