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到边郡,白首气何豪。
马上横修槊,风前看宝刀。
遥闻徵虎旅,谩道识龙韬。
筹策何年献,长歌心独劳。
【注释】
四溟山人:泛指隐士。
边郡:边境地区,即边境州郡。
白首气何豪:形容年纪大了,但仍然气概豪迈。
马上横修槊:马上横拿着长矛(槊)。槊是一种长柄大刀。
宝刀:指宝剑。
征虎旅:征调虎狼之师。比喻用兵。
谩道:空自说。
筹策:计策。
年献:每年上交朝廷的贡品。
长歌心独劳:长歌是指慷慨高歌,独自发愁。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写诗人游历边陲、寄兴抒怀之作。全诗语言简练,意境雄浑,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奔放豪迈的诗风。
“行行到边郡,白首气何豪。”开篇点明自己远涉边关,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这一句中,“行行”表示旅途遥远,“到边郡”表明已到了边疆。一个“到”字,既写出了行程的艰辛和漫长,又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白首”二字,更突出了诗人的壮志未酬、英雄迟暮之感。然而,即使如此高龄,诗人仍然豪情满怀,意气风发,令人钦佩。
第二句“马上横修槊”,描绘了诗人骑马挥舞长枪的情景。“马上”二字,既显示了诗人行动的迅速,也烘托出了紧张的气氛和战争的激烈。“横”字,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战场上英勇善战、威武不屈的精神风貌。这一句既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本色,又与前文的“气何豪”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第三句“风前看宝刀”,描绘了诗人在风中欣赏宝剑的场景。“看”字,既表现了诗人对宝物的珍视,又暗示了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和自信。“宝刀”二字,既点明了宝剑的品质和价值,又寓意着诗人的锐不可当、所向无敌。这一句既展示了诗人的英勇无畏,又与前文的“气何豪”相呼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豪放不羁。
第四句“遥闻徵虎旅”,描绘了诗人听闻征召虎狼之师的消息的情景。“遥闻”二字,既表现了消息传来的遥远和模糊,又暗示了诗人对此的关注和关切。“徵”字,既指征召,又寓意着征战。“虎旅”二字,既表明了军队的强大和凶猛,又寓意着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一句既展示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担忧,又与前文的豪情壮志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的深沉情感和复杂心境。
最后一句“漫道识龙韬”,描绘了诗人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而感到无奈和失望的情景。“漫道”二字,既表明了诗人对敌人的轻视和不屑一顾,又暗示了诗人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坚定。“识龙韬”三个字,既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策略的了解和掌控,又寓意着诗人的英勇善战和决胜千里的决心。然而,面对敌人的强大和嚣张,诗人却显得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叹息,这种无奈和失望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整首诗通过对边疆风光、战争场景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同时,诗歌还通过细腻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使得画面生动、情感真挚。无论是从艺术手法还是思想内涵上来看,这首诗都堪称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