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白足御冬,贵其服无斁。
何当大火流,忽以代絺绤。
物性自有常,时序忽复易。
人生一世间,岂能调众适。
朝为人所推,暮为人所嫉。
重之即丘山,轻之比蝉翼。
自非金与石,焉能不销铄。
唯当慎尔仪,守一永不忒。

【注释】

①“狐白”:狐狸的毛皮。这里指狐裘,用狐皮制成的衣服。 ②“御冬”:御寒。 ③“贵其服无斁”:《礼记·内则》:“子事父母,妇之事舅姑,有所飨馈,有惰色,有退食,国有故,不享。”郑玄注:“言贵其服之不厌也。” ④“大火流”:大火星运行到心宿。古代以火为红色,故称“大火”。《尔雅·释天》载:“春行夏木,夏行秋林,秋行冬日至,冬行春火。” ⑤“絺绤”:两种不同的细葛布。《诗·豳风·七月》:“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凌阴”,通“凌阴室”,藏冰之所。 ⑥“物性自有常”: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是固定的。 ⑦“时序忽复易”:季节更替是很频繁的。 ⑧“调众适”:使众人都能适应。 ⑨“朝为人所推”:早晨被人推崇;“暮为人所嫉”:晚上被人所嫉妒。 ⑩“重之即丘山”:重视它就能如泰山一般稳固。 ⑩一、句意:人生在世上只有一次机会。 ?一、句意:岂能让众人都适应自己呢? ⑩二、“金与石”:黄金和石头。 ⑩三、“焉能不销铄”:《汉书·枚乘传》:“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⑩四、“唯当慎尔仪”:只有谨慎你的仪表。 ⑩五、“守一永不忒”:坚守你的原则,永远不变。

【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人与物、物与人关系的观察与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全诗共八句,每一句都是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哲学意味,又有现实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诗的第一句“狐白足御冬,贵其服无斁”,诗人以狐白(狐狸的毛)作为比喻,赞美了这种动物身上的毛皮,认为这种毛皮可以抵御寒冷,因此珍贵无比。这里的“贵其服无斁”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品质和才华,不要因为外界的诱惑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志向。

第二句“何当大火流,忽以代絺绤”,诗人以大火流(大火星运行到心宿)和絺绤(两种不同的细葛布)为比喻,表达了对季节变化的无常和人生的短暂。这里的“大火流”代表了时间的变化无常,而“絺绤”则代表了季节的更替。诗人通过对这两个事物的描绘,表达了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幻。

第三句“物性自有常,时序忽复易”,诗人再次强调了事物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固定性,以及季节更替的频繁性。这里的“物性自有常”和“时序忽复易”都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和升华,进一步强调了人生和世事的无常和变幻。

第四句“人生一世间,岂能调众适”,诗人以人生在世为比喻,表达了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自我价值,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这里的“一世间”指的是人生在世的时间和空间,而“岂能调众适”则表达了诗人的观点: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适应他的生活和价值观。

第五至第九句是对人生和世事的进一步思考和感悟。其中“朝为人所推”和“暮为人所嫉”,分别代表了早晨受人推崇和晚上受人嫉妒的情况,反映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而“重之即丘山,轻之比蝉翼”则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轻重的认识:重视它就能如同泰山般稳固,轻视它却像蝉翼一样脆弱。最后两句“自非金与石,焉能不销铄”和“唯当慎尔仪,守一永不忒”,则进一步强调了人的品质和原则的重要性,只有坚守自己的品质和原则才能不被外界所动摇。

整首诗通过对狐白、大火、时序等事物的描写,以及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