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露滴泠泠,竹竿垂袅袅。
万籁空中寂,孤鹤云间矫。
【注释】:
- 玉露——指秋露。
- 竹竿——指秋竿,即秋天的竹竿。
- 袅袅(niǎo)——轻盈飘动的样子。
- 万籁空寂——万物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 孤鹤云间矫——孤雁在云中飞翔。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的景象。首句写秋露洒满大地,滴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声音。第二句写秋风中的竹子,摇曳生姿,好像在跳舞一样。第三句写秋夜的寂静,万籁无声。末句描绘了天空中的孤鹤展翅翱翔。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一种静谧、宁静的感觉。
玉露滴泠泠,竹竿垂袅袅。
万籁空中寂,孤鹤云间矫。
【注释】:
【注释】 春日同诸子兰亭宴集:春日,春季。兰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即作于此。《世说新语·言语》:“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二谢(谢灵运、谢惠连),大以为知言。”王羲之是晋代书法家,名逸少,故称王右军;谢灵运和谢惠连,都是东晋时有名的文人,两人并称二谢。兰亭是古代名胜,因王羲之在此作过《兰亭序》,故称为兰亭。这里指与子侄辈一起在兰亭聚会。胜会不可常:美好的聚会不能常常保持
“徙倚棂轩前,萧散更悽恻。凉风入我户,促织居我壁。”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窗前的孤独与凄凉。诗人独自一人站在窗前,感受着凉风的吹拂,心中不禁感到凄凉和寂寞。这可能是因为诗人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或者是因为诗人对某种情感或心境的表达。 译文: 徙倚于窗前,心情更加凄凉。清风拂过我的家,蟋蟀在我的墙边鸣叫。 赏析: 这句诗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树影落新池,鱼行动碧树。”意思是:树影在池塘上荡漾,游鱼在水中穿梭。“树影”是视觉形象;“鱼行动”是触觉形象。“动”,指游动、穿梭。“碧”,是颜色,也是名词,这里用来形容树木的绿色。“碧树”是名词,这里用来形容树木的颜色。“碧”和“树”都是名词。这两句写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秋夜景色。 “有鹤掠人来,忽然乘风去。”意思是:一只白鹤飞临过来,突然乘着风飞走了
注释: 野老从西挈榼来,山肴村酒一时开。 也知此具元非恶,相对共成一醉回。 译文: 野老从西携酒壶走来,山珍野味村中酒一起开启。 也知这些菜肴本来并非不好,我们相对共成一醉方归。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春天,当时诗人与陈子昂、苏源明等友人同游于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作《春日陪宴龙门应制》时有感而发。首联两句是写景。“野老”即指诗人自己,“挈榼”是提着酒壶的意思
注释: 新结小茅亭,彷若在空翠。 小茅亭刚刚建成,就好像是在一片翠绿中。 阒寂为柴门,竟日无人至。 柴门寂静,整天没有人到访。 篁叶风萧萧,日夕更森邃。 竹林中,树叶在风中摇曳,夕阳下显得更加深邃。 道经时一展,澹泊饶古意。 道路经过时,我偶尔展开一幅画卷,淡泊名利,充满了古代文人的气息。 野人性疏阔,颇与世人异。 我性情豪放不羁,与世俗的人截然不同。 聊此避尘俗,亦是时共弃。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林逋。他是一位杰出的隐士,以他的诗才和高洁品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翻译: 答林南江二首 世人争相施展策略,手中都握着九九八十一计。 我的计策虽然良善,却没有被采纳,时机不对时宜应该闭嘴。 我所得的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就像浮云一般没有意义。 为何要追求权力和地位,自己就如卑贱的台厮一样低微? 人反其本性并不难,只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修养,就能保持清贫和高尚。
诗句释义 1 闻道幽人卧草庐,衣冠曾是昔贤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隐居者生活的向往和尊敬。"闻道"表示通过听闻得知,"幽人"指的是隐士,"卧草庐"意味着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衣冠曾是昔贤居"则暗示了这些隐士曾是一位位有学问或有成就的人物。 2. 闭门已有潜夫论,负郭宁无长者车:这句话描述了隐居者的生活环境及其生活状态。"闭门"表示他们选择远离尘嚣,"有潜夫论"可能指的是一些哲学
【注】东郭:指东郭村,作者的居所。 首句“日出泛南塘”,写诗人清晨在南塘边乘船游玩;次句“怅然望东郭”,写诗人看到东方的村落时感到怅然,可能是因怀念故里而产生惆怅之情;第三句“天长一鸟飞”,写的是鸟儿在天空中高高飞翔;末句“金陵树漠漠”,写的是金陵城外树木茂密的景象。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南塘边游玩,看到东方的村落时感到怅然;后两句写鸟儿在天空中高高飞翔
诗句释义: 1. “一径萦回上翠微,琼楼高拥万山围。” - 解释:一条小径曲折蜿蜒地通向山上,那里有一座美丽的宫殿,高耸入云,被周围的山脉环绕。 - 注释:翠微,即翠绿的山色。琼楼,用来形容宫殿华丽而美丽。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华丽的山水画卷,通过“一径”“翠微”和“琼楼”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仙境般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携琴客去常悬榻,问字人来或叩扉
【注释】: 1. 玉露——指秋露。 2. 竹竿——指秋竿,即秋天的竹竿。 3. 袅袅(niǎo)——轻盈飘动的样子。 4. 万籁空寂——万物都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儿声音。 5. 孤鹤云间矫——孤雁在云中飞翔。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的景象。首句写秋露洒满大地,滴落下来发出清脆的声音。第二句写秋风中的竹子,摇曳生姿,好像在跳舞一样。第三句写秋夜的寂静,万籁无声。末句描绘了天空中的孤鹤展翅翱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诗歌语言,最后再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解进行分析。此题的注释是:“须臾”“望见”。 【答案】 译文: 长久地站着等待月亮出来;不久东南上空出现了雨云。 一会儿天空变得一片碧蓝,望见浮云消散开了。 赏析: 《秋夜杂咏三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此诗写久立候月,有雨东南来,须臾天一碧
诗句释义 1 闻道幽人卧草庐,衣冠曾是昔贤居: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隐居者生活的向往和尊敬。"闻道"表示通过听闻得知,"幽人"指的是隐士,"卧草庐"意味着他们居住在简陋的环境中。"衣冠曾是昔贤居"则暗示了这些隐士曾是一位位有学问或有成就的人物。 2. 闭门已有潜夫论,负郭宁无长者车:这句话描述了隐居者的生活环境及其生活状态。"闭门"表示他们选择远离尘嚣,"有潜夫论"可能指的是一些哲学
【解析】 本诗题下原注:“病中作”,从“病客独吟江上山”看,作者此时正卧在病床上。“卧看红叶对柴关”句,写诗人卧病在床,看到窗外的红叶,想到自己年事已高。而“风来桃笙冷”句,是说秋风一吹,听到笙箫之声,更觉寒冷了。最后两句写月夜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的感慨。 “少年许国心犹在”句,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表明诗人壮志未酬、报国之志仍然耿耿于怀。结尾两句,写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树影落新池,鱼行动碧树。”意思是:树影在池塘上荡漾,游鱼在水中穿梭。“树影”是视觉形象;“鱼行动”是触觉形象。“动”,指游动、穿梭。“碧”,是颜色,也是名词,这里用来形容树木的绿色。“碧树”是名词,这里用来形容树木的颜色。“碧”和“树”都是名词。这两句写出了一幅清幽静谧的秋夜景色。 “有鹤掠人来,忽然乘风去。”意思是:一只白鹤飞临过来,突然乘着风飞走了
【注】东郭:指东郭村,作者的居所。 首句“日出泛南塘”,写诗人清晨在南塘边乘船游玩;次句“怅然望东郭”,写诗人看到东方的村落时感到怅然,可能是因怀念故里而产生惆怅之情;第三句“天长一鸟飞”,写的是鸟儿在天空中高高飞翔;末句“金陵树漠漠”,写的是金陵城外树木茂密的景象。 赏析: 全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在南塘边游玩,看到东方的村落时感到怅然;后两句写鸟儿在天空中高高飞翔
注释: 野老从西挈榼来,山肴村酒一时开。 也知此具元非恶,相对共成一醉回。 译文: 野老从西携酒壶走来,山珍野味村中酒一起开启。 也知这些菜肴本来并非不好,我们相对共成一醉方归。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春天,当时诗人与陈子昂、苏源明等友人同游于洛阳城南的龙门石窟,作《春日陪宴龙门应制》时有感而发。首联两句是写景。“野老”即指诗人自己,“挈榼”是提着酒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