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时节景偏新,禅院空廷集缙绅。
共赏团圆今夜月,可堪离别故乡人。
幽并凉雨思归切,淮海停云入望频。
闻说东南方苦潦,到时急为济斯民。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景,“中秋”二字点明时令,“景偏新”,说明此时天气晴朗,月光皎洁,正是赏月的好时节。“禅院空廷”是实写,说在寺院里空荡荡的庭院中,只有缙绅(官僚)来此聚会;而颔联是虚写,说与友人共赏团圆之月,怎忍离别故乡之人;颈联是想象,“幽并”(指北方),是作者的籍贯,这里以幽燕、并州为代称;“淮海”(指南方),也是作者的籍贯,这里以淮河、江淮为代称。尾联化用典故,“东南方苦潦”指江南水灾严重,“济斯民”是说赶快去救济老百姓。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语言优美流畅,对仗工稳。

【译文】

中秋佳节天气清朗,寺院里空寂无一人。

今夜我们同赏团圆月,可恨离别家乡人。

北方的幽燕、并州有归乡人的思归之情,

淮河、江淮一带也有归家的期盼。

听说江南水灾严重,到时我要赶快去救济百姓。

赏析:

这首《中秋日赠宋近仁主事之扬州》写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秋八月间,作者任淮南东路转运副使兼知扬州府事时。当时,作者因母亲去世,心情十分悲恸,所以写下这首诗寄给在淮南路任职的友人宋近仁主事,表达对他的慰勉和劝勉之意。

首句中的“中秋”,既是时间,又含有节序的意思。它表明了时当仲秋,是一年中月色最明的时候。次句“禅院空庭”,“寺”即佛寺,“庭”指庭院。“空庭”,即“空寂”,没有一点人气。“缙绅”,泛指官僚士人。从字面看,这两句是实写,但其中所蕴含的意蕴却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仅写出了作者此时的心情,而且还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因为“中秋”时节,人们多喜相聚,尤其是宦游在外的人更盼着能与家人团聚,然而此时此地的自己却要远别故土,不能与亲朋欢聚,所以心中自然不免感到凄怆难忍。

三、四句是写诗人与友人共赏“中秋”之夜的月亮的情景。“共赏团圆今夜月”,意思是说今晚月色分外圆明,正好可以一起赏玩。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他与友人赏月的情形,而是转而写自己的感受。“可堪离别故乡人”,意思是说离别故乡的亲人实在令人难堪,难以忍受。这一句是诗人感情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是感情上的一次高潮,也是全诗中最精彩的地方。诗人在这里用一个“堪”字将离别的痛苦推向了极致。“堪”字原是“能够”、“可以”的意思,这里却变成了一种难以忍受的感情状态,这就充分显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深。

诗人又宕开笔墨,写到远方的朋友。“幽并凉雨思归切”,意思是说北方的幽、并地区正下着凉雨。古人把幽州、并州作为北方的代名词,这里则借指作者的故乡。“思归切”三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极为迫切。“淮海”“停云”,分别指的是东南地区的江苏、浙江一带,这里也借指作者的故乡。“入望频”,“入望”即频频地眺望,意思是说这些地方也在盼望着我的归来。

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听到江南水灾的消息后,内心产生的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行动。“闻说东南方苦潦”,意思是说现在江南一带正在遭受严重的水灾。“济斯民”,意思是救救老百姓吧!“急为济斯民”,意思是赶快行动起来救助灾区的老百姓吧。这两句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所包含的忧国忧民之心却是十分强烈和真切的。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前六句为第一层,写诗人与友人共赏明月的情景;后两韵为第二层,写诗人听到江南水灾的消息后产生强烈的愿望和急切的行动。前后两层之间,既相互照应又紧密衔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