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老夫初度日,边城独客倍伤心。
一家妻子灯前话,两鬓风尘马上吟。
棠杖传闻如旧好,松楸定拟长新阴。
自嗟自度谁同饮,东望芦峰雪正深。

【注释】

二月八日,农历二月初三。初度:指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仪式。

今天老夫初度的日子,我一人远在他乡,倍感伤心。

全家人在一起的时候,妻子儿女都围坐在灯前交谈,而我自己则骑马上战场去打仗。

听说棠树杖是旧时的宝贝,松木棺材也打算新添一片阴凉。

感叹自己不能和大家一起饮酒,只能向东遥望那茫茫的芦峰山,看到雪景更加深了。

【赏析】

诗题“二月八日初度”,表明是作者自己的生日,即作者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成人)的仪式。首联点明日期,直说生日;中间两联写自己独居异乡,与家人团聚时的情景,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悲苦;尾联以景结情,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流露出深沉的忧伤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点明题目,交代时间。“今日”二字,说明是在二月初二这个特殊的日子,也就是作者二十岁举行加冠的那一天。“初度”,即加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从此要开始承担起对父母的义务。因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今天是我的二十岁生日,一个人远在边疆独自度过,内心倍感悲伤。”

颔联“一家妻子灯前话,两鬓风尘马上吟”,写自己独居异乡、思念亲人的情景。“灯前话”是指家人在灯下相聚谈心。这一句意思是说:“家中的妻子儿女都在灯下聚谈,而我却骑着马在战场上奔波。”这一句中的“灯前”和“马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身在边塞的孤独处境。

颈联“棠杖传闻如旧好,松楸定拟长新阴”,写自己怀念故乡、希望早日归乡的愿望。“棠杖”指的是用棠梨木做的拐杖,相传是晋代陶侃用来支撑身体、减轻疲劳的用具。《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可见,“棠杖”在这里代指晋代的陶侃。“松楸”指的是坟墓旁的松柏树和棺材。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听说那用棠梨木做的拐杖还是那么珍贵,而坟头的松柏树也长得郁郁葱葱,好像永远陪伴着我一样。”这一句中的“如旧好”和“长新阴”都是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自嗟自度谁同饮,东望芦峰雪正深”,写作者内心的忧伤和无奈。“自嗟自度”是说自己叹息自己的命运是多么地不幸。“谁同饮”是指没有人能够和自己一起喝酒共度良宵。这里的“谁同饮”并不是指没有知己朋友可以共饮,而是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的心情,陪伴他度过这漫漫长夜。“东望芦峰雪正深”则是说作者抬头望着遥远的芦峰雪山,那里的雪已经越积越厚了。这里的“芦峰”指的是江西九江南面的庐山山峰之一,这里代指作者所在的边塞之地。这一句中的“正深”是说积雪很深的样子。这一句中的“东望”和“芦峰”都是用描写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描绘作者自己的生日场景以及自己在边塞的生活状况,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同时,诗中的一些意象也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如“灯前”、“马上”分别代表了家庭和睦和国家安定的景象,而“风尘”、“雪深”则分别代表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生活的艰辛。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