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退水痕山树腰,苍生鱼鳖又枯焦。
黄楼太守能知否,厄运重逢第几遭。
过徐州
潦退水痕山树腰,苍生鱼鳖又枯焦。
黄楼太守能知否,厄运重逢第几遭。
诗句释义:
潦退水痕山树腰:描述洪水退去后,水面留下的痕迹和山间的树木。这里的“潦”指的是洪水,而“退”则表示其逐渐消退。”水痕”可能是指洪水过后留在地面的水流痕迹,”山树腰”则是描绘山间的树木倒映在水中的样子,给人一种自然景观的宁静与萧条之感。
苍生鱼鳖又枯焦:这句表达了因为洪水导致生态环境受损,使得普通的鱼类和鳖类也受到了影响,变得干涸和枯萎。这里的“苍生”泛指普通民众,而“又枯焦”强调了这种影响是双重的——既影响了水域生物,也影响了陆地上的动植物。
黄楼太守能知否:询问那位名为黄楼的太守能否了解当前的困境。这反映了诗人对于政治领导人是否能够意识到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关切。在这里,“知否”可能意味着是否理解或感受到了这种自然的灾情及其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厄运重逢第几遭:表达一种担忧或悲观的情绪,认为某种不幸或灾难可能会再次发生。这里的“厄运”可能是指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利事件,而“重逢第几遭”则暗示了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而是有多次的历史记录或经验。
翻译建议:
将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保留原有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同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例如:“洪水退去了,留下了河床的痕迹,山中的树木也低垂下来。老百姓们,鱼儿和龟鳖们又干枯了。”
赏析:
此诗通过对比洪水退去后的荒凉景象与之前生机勃勃的自然生态,深刻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的直接影响。诗人不仅描述了视觉上的变化,还通过提及动植物的状态来传达更深层次的生态意义,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的思考。同时,通过对地方官员的疑问,表达了对政策制定者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质疑。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一次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提醒人们关注并采取行动以保护我们宝贵的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