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落尽杨花飞,别后还应添带围。
昨日姑苏台上望,洞庭山水思依依。
【注释】
桃花:指落花。带围:用丝织成的腰带。
姑苏台:苏州的城楼,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
洞庭山:在湖南岳阳,相传为湘江之源。水思依依:指思念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之作。上半首写春去夏来时,桃花、杨花凋零,词人与情人离别后,还时时想起她的腰围。下半首写从苏州城楼上眺望洞庭山水,怀念起远方的爱人。
这首词以“桃红”和“柳绿”起兴,把读者的视线引到大自然的景色中。“桃红”是春天的颜色,“柳绿”也是春天的颜色,但桃花已经落了,杨柳刚刚发青,正是仲春时节。这就暗示了春天过去,夏天来了。“春去夏来时”,点出季节变换,自然景物也随之变化;而“桃花”、“杨花”的飘飞,正是春天景象的典型描写。词人说“桃花落尽杨花飞”,“飞”字传神地写出了杨花轻飘飞舞的轻盈姿态。
“别后还应添带围。”这一句承上启下,紧承“飞”字而来,由眼前的杨花飞絮,联想到远别的情人,想象她现在一定也像杨花那样,随着春风到处飞扬。这种由眼前物而及于人的联想,是很自然的。因为杨花随风飘飞,有如女子的裙带飘飘。所以词人为这位女子着想,就想到了她腰上的带子——那是表示身份的饰物,也是相思的象征。“应”字表明了对这位女子的关心和惦念。
上片结拍两句,词人心潮起伏,思绪纷乱,无法平静下来,只好借景抒情,托景言情。“昨日姑苏台上望”,点出了地点,说明是在姑苏台(即台城)望见那一片湖光山色,并回忆起昨天的游踪。“望”字写出了词人目送湖水东流的情态和心情。姑苏台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太湖在苏州南面,太湖水北流,经杭州入海。“洞庭山水思依依”(王维《早发白帝城》),这句诗出自李白的《巴陵送李十二》一诗。杜甫曾说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巴陵送李十二》这首诗就是杜甫赠给李白的。李白的这首诗写于天宝三载(744年)秋天,当时李白在江南一带漫游作客。他告别了友人李邕,乘舟溯江西上,来到湖南岳阳附近的洞庭湖畔。这时,诗人正面临着人生旅途中的又一次大转变:从长安出发,西向赴蜀(四川)。因此,诗人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登上洞庭山眺望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水,想到自己将离开这片美丽的土地,不禁满怀愁绪,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所写是李白登洞庭山时的心情,而杜甫则以一位朋友的身份,从他的角度去描绘这一场景和心情。“相思”是全诗的主题。
下片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相思”二字概括了前文所写的各种情景,并引出下文。“相思无计拟”,点明题旨。“相思无计”就是想不出如何表达相思之苦的办法。“忆得荆州曾折柳,送君千里自西归。”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里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花”指的是杨柳。古人折柳插在头上表示送别,称为“折柳送别”。李白在这里回忆去年送别朋友时,曾折了一枝柳枝相送。今天又要远行,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呢?想到这些,不由得黯然神伤。最后两句是说,自从去年分手以来,我一直想念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