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为客未酬恩,当是淮阴不负人。
片语合曾通杵臼,尺书无那杳鸿鳞。
昔年范叔寒犹在,此日相如客自贫。
上下纵横数千载,至今重忆信陵君。
诗句译文为:
大梁为客未酬恩,当是淮阴不负人。
片语合曾通杵臼,尺书无那杳鸿鳞。
昔年范叔寒犹在,此日相如客自贫。
上下纵横数千载,至今重忆信陵君。
赏析如下:
《怀陈实庵内翰》是明代诗人张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描述诗人与陈实庵内翰的交往和回忆,展现了两人深厚的友谊以及历史的沧桑。下面将结合诗句进行详细赏析:
- 诗意解读:
- “大梁为客未酬恩,当是淮阴不负人”表达了诗人对陈实庵内翰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的遗憾,同时也暗示了陈实庵内翰的忠诚和才华。
- “片语合曾通杵臼,尺书无那杳鸿鳞”描绘了两人书信往来的情景,虽然距离遥远,但友情深厚,如同杵臼般紧密相连。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昔年范叔寒犹在,此日相如客自贫”通过对比昔日的范叔(指范增)和今日的自己,表达了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
- “上下纵横数千载,至今重忆信陵君”回顾了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怀念。
- 关键词汇解析:
- “大梁为客未酬恩,当是淮阴不负人。”这句中的“大梁为客”和“未酬恩”,可能暗指诗人在某地作为客卿,没有得到应有的赏识或回报。同时,“淮阴不负人”可能是指陈实庵内翰在关键时刻给予了诗人支持。
- “片语合曾通杵臼”中的“杵臼”象征着劳作和辛苦,表达了两人虽然身处异地,但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共同致力于某项事业或研究。
- “尺书无那杳鸿鳞”中的“尺书”指的是书信,“杳鸿鳞”则形象地描绘了书信往来的漫长等待和不易。
- 情感表达:
- 这首诗充满了对过去岁月的回忆和对朋友的深切思念。诗人通过对陈内翰的赞美和怀念,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的不舍。
- 同时,诗歌也在感叹历史变迁和人事无常的同时,展现了对历史的敬意和对未来的期许。
- 艺术手法:
- 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七言律诗形式,每句七个字,遵循了严格的押韵和平仄规则。这种严谨的形式使得诗歌更加庄重、和谐,有助于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 此外,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意象生动,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又有对友情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感染力。
- 文化背景:
-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文人对于友情和历史文化的高度重视。在那个时期,文人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学问是常见的现象,这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
- 同时,通过对陈实庵内翰的赞美和怀念,诗人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种文化传承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怀陈实庵内翰》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是对友情的赞美和怀念,也是对历史文化的致敬和传承。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感情,成为明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