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之滨大江浒,群山耸立森圭珇。独有匡庐势最高,俯视一一如环堵。
匡庐之峰真绝奇,青天割破愁神祇。崭岩百态应难状,钜衍三军劳并持。
我来正值秋气改,浊浪翻空若浮海。贪看渐觉眼花添,欲上终疑筋力殆。
却怪玄圭奏功后,历纪诸峰此峰漏。世儒虽辨敷浅源,恐将附赘为肤腠。
嗟尔犹为神禹之所遗,自馀幽眇何由知。群山群山勿相疑,此峰微尔谁能窥。
呜呼此峰微尔谁能窥。

【注释】

彭蠡:鄱阳湖。大江浒:指长江入赣处,即九江之东岸。匡庐:在今江西南昌附近。圭珇(guīlú):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群山耸立森圭珇”一句,形容庐山群峰高耸,如同星宿一般。环堵:四周墙壁围绕的意思。青天割破愁神祇:形容山峰挺拔直入云霄。崭岩百态应难状:形容山峰奇特,难以描述其貌。钜衍三军劳并持:形容山势险峻,令人望而生畏。历纪诸峰此峰漏(liè jì zhū fēng lù):意思是说庐山的峰峦众多,而只有这一座最为突出,好像被遗漏了。敷浅源:比喻学问肤浅。附赘(fù zuò)为肤腠(fū kǒu):比喻依附、依托。神禹:传说中的夏禹,他治理洪水有功,因此后人称颂他的事迹时常用“神禹”二字。遗:遗留。幽眇(miǎo):深远、微妙。自余:其余。微尔:指匡庐山。谁能窥:谁又能够窥探呢?

【译文】

鄱阳湖畔的大江边,群峰高耸犹如玉器。唯独匡山最高大,俯瞰一切如屏障环绕。

匡山奇峰真奇异,青天仿佛被割开愁苦。山峰千姿百态无法描绘,巍峨山峰令人畏惧。

我来到此时正值秋天,浊浪滔天好像浮海。贪看美景不觉眼睛花,欲攀登山却因疲劳止步。

怪我听说玄圭奏功后,历经数年才登临此峰。世上儒者虽然辨别得浅薄,担心会像赘瘤一样附在主体上。

嗟叹匡山啊还是神禹所留下,其他那些幽深微小的山峰,谁能知道它们的真实面目!群山群山不要相怀疑,这一座山峰没有你谁能看得清。呜呼这一座山峰没有你谁能看得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对庐山的一首赞美诗,也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匡山的神奇秀丽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作者对匡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首二句)总揽全篇,点明题旨——庐山之最;第二层(中间四句)具体描写,突出匡山之胜:第三层(最后六句)抒发感慨,表达愿望;尾句用设问作结,以反诘的语气表明自己愿为匡山作画的愿望。

首二句“彭蠡之滨大江浒,群山耸立森圭珇”,点明题旨——庐山之最。“彭蠡之滨大江浒”,交代了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为下面描写庐山的景色作了铺垫。“群山耸立森圭珇”,运用夸张手法,将群山比作星宿,形象地展现了庐山群山高大挺拔的特点。“独有匡庐势最高,俯视一一如环堵”,进一步强调了匡山之高,使读者更加感受到匡山的雄伟壮丽。

中间四句“匡庐之峰真绝奇,青天割破愁神祇。崭岩百态应难状,钜衍三军劳并持。”从不同的角度对匡山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匡庐之峰真绝奇,青天割破愁神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匡山比作一位愁眉不展的神祇,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匡山的敬仰之情。“崭岩百态应难状,钜衍三军劳并持”,以“难状”和“劳持”来表现匡山的奇特和险峻,使读者更加感受到匡山的神奇魅力。

后面四句“我来正值秋气改,浊浪翻空若浮海。贪看渐觉眼花添,欲上终疑筋力殆。”“我却怪玄圭奏功后,历纪诸峰此峰漏。世儒虽辨敷浅源,恐将附赘为肤腠。”“呜呼此峰微尔谁能窥。”“呜呼”一词,既表示感叹,又表示惋惜,流露出作者对匡山之美的无限赞叹和留恋之情。“贪看渐觉眼花添,欲上终疑筋力殆”,既表现出作者对匡山美景的迷恋和追求,又表现出作者身体疲惫、筋疲力尽的状态。“却怪玄圭奏功后,历纪诸峰此峰漏”,既表明了匡山之高峻,又表达了作者对匡山美景的向往之情。“世儒虽辨敷浅源,恐将附赘为肤腠。”“肤腠”(皮肤肌肉)在这里用来比喻世俗之人对匡山的理解过于肤浅,缺乏深度和内涵。“嗟尔犹为神禹之所遗,自馀幽眇何由知。”“自余幽眇”指的是那些未能登顶领略美景的人,他们无法真正了解匡山的美丽和神奇。“自馀幽眇何由知”,表达了作者对未能亲自登顶的遗憾之情。

结尾六句“群山群山勿相疑,此峰微尔谁能窥。呜呼此峰微尔谁能窥。”既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期望:希望人们都能像作者一样,去亲身体验和探索匡山的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匡山美景的无限热爱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匡山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