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泥晓捧出金銮,思入瓯闽路渺漫。
孤雁声迟秋汉迥,片帆影断夕阳残。
红兮荔雨青山湿,梦绕先茔夜月寒。
明到蘋蘩供祀毕,音书母惜寄平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来理解诗意,并注意把握诗歌的意境、情感等。
“紫泥晓捧出金銮,思入瓯闽路渺漫。”紫泥,指代皇帝的御用泥金,这里指代诏书。明太祖朱元璋曾于洪武三年(1370)立下“紫泥封诏”之制,凡颁诏者皆以御制诏书,加盖皇帝玺印,然后投入紫泥匣内,再交与驿使驰送。金銮,即銮驾,帝王所乘。明太祖曾于洪武十三年(1380)定有《銮舆制度》,规定皇帝出行坐銮舆、服衮袍、戴通天冠、执黄盖、执鞭、执扇等仪仗。思入瓯闽路渺漫。瓯闽路,即今福建一带地区,唐时称福州为福州郡,闽南为福州属地,合称之为“瓯闽”。
“孤雁声迟秋汉迥,片帆影断夕阳残。”孤雁:一说是鸿雁;一说是孤鹜。孤鹜即野鸭。秋汉:指天河,因银河横贯太空如带,故称。汉,银河。杜甫有《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又《秋兴》:“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写这两首诗时正流寓夔州,夔州地处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因此杜甫把夔州称作江间、塞上。秋汉,喻指长江。片帆:指船帆。杜甫有《月夜》诗:“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溪柴火软支锅短,水竹书多手自看。人少自然言未切,愁深不省笑应难。”又《春宿左省》:“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河汉澹白光,参商耀青罗。秋寒阶下叶,红泣隔窗梭。”又《客夜》:“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红兮荔雨青山湿,梦绕先茔夜月寒。”红兮荔:指荔枝,又名丹荔,产于广东高州,味美色艳。先茔:坟墓。杜甫有《哀江头》其七:“明眸皓齿命随尽,忍便捐吾素屏帷。去冬远游经百粤,稚子不离长者随。道路辛苦秋风疾,床头父母书信稀。弱龄寄拜君侯舍,不识尊颜眉已违。归来倚杖自叹息,不觉霜雪上双眉。”
“明到蘋蘩供祀毕,音书母惜寄平安。”明到:明天到达。蘋蘩:古地名,今安徽蒙城西北。据《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晋国,晋景公问晏婴:“齐君亦知若邪?”晏婴回答:“婴不知也。”景公又问:“若何不知?”晏婴说:“婴闻之曰:‘婴非齐人,婴闻婴父言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晋景公认为晏婴的话是胡话,但后来晋国发生火灾,齐景公派晏子前去救火,晏子却让齐军退避三舍,使大火熄灭,晋景公非常感激,于是将河东的土地分给齐国作为酬谢。后遂用“蘋蘩”表示恩惠。蘋,草名;蘩(fán),一种水生植物。供祀:献祭。母惜:母亲爱惜。平安:平安无事。
译文:
清晨我捧着紫泥诏书从京城出发,想到遥远的闽地道路漫长又渺茫。孤雁的声音迟了秋天的天空,夕阳西下时一片孤帆消失在残阳之中。红色的荔枝映衬着青山而更加湿润,我梦中常绕着祖先的墓地在月夜里思念亲人。明天我将抵达蘋蘩供祭完毕,期盼你的信息和母亲的关爱让我平平安安。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赴闽任汀州府同知期间。诗中表达了作者即将离开家乡、踏上漫漫宦途的复杂心情。
首联“紫泥晓捧出金銮,思入瓯闽路渺漫”,诗人在清晨捧起诏书,心中满是离家赴任的惆怅之情。紫泥金诏,出自《旧唐书·职官志》:唐代翰林学士院修撰官及承旨、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等官均佩紫泥金书敕纸。
颔联“孤雁声迟秋汉迥,片帆影断夕阳残”,诗人想象着自己孤零零的身影在辽阔的天地间渐行渐远,那大雁的叫声也在渐渐消逝。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孤独而又辽阔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颈联“红兮荔雨青山湿,梦绕先茔夜月寒”,诗人描述了自己回到故乡的情景。他看到了那熟悉的景色,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同时也回忆起了自己曾经在这里度过的美好时光。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尾联“明到蘋蘩供祀毕,音书母惜寄平安”,诗人在离开家乡前,特地向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感谢和祝福。他希望母亲能够平安健康、幸福快乐。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也体现了他深厚的孝心和家庭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