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人皆曰贤,跻诸鹿鸣席。
先生曰予眊,检身转惕惕。
惟其检厥身,兹筵得上客。
知非不为非,伯玉映今昔。

【注释】

1.庭闱:指王庭。

2.舆人:指众人。

3.跻诸鹿鸣席:跻,登上;座。

4.先生:指我。予眊,指衰老,视力不清。

5.检身:检查自己的行为。转惕惕:形容心情紧张、不安的样子。

6.兹筵:这宴席。

7.知非不为非:知道不是,就不会去做错事。

8.伯玉:指春秋时晋国的介之推,字子玉。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徐翼所年伯素履图上的人,表达了作者对于其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赞赏之情。

首句“题徐翼所年伯素履图说十二首 庭闱受业”,点明了主题。徐翼所年伯素履图是一幅描绘古代学者风范的作品,通过这幅画,作者表达了对学者高尚品质的赞赏。

第二句“舆人皆曰贤,跻诸鹿鸣席”,描述了一个场景,众人都认为这位学者贤明,可以登上宴会中的席位。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学者的尊敬和认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他的普遍赞誉。

第三句“先生曰予眊,检身转惕惕”,作者自谦地说自己视力不清,但仍然坚持自我检查,内心感到不安。这句诗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品行的严格要求和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句“惟其检厥身,兹筵得上客”,指出正是因为他的检身之举,才使得他能够在这样的宴席上受到欢迎。这句诗强调了个人品德在社交场合中的重要性。

第五句“知非不为非,伯玉映今昔”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解释。这句话意味着只有真正认识到是非的人,才不会去做错事。而介之推(伯玉)就是最好的例证,他的高尚品德至今仍然被人们称颂。

整首诗通过对徐翼所年伯素履图的描绘和对其品德的评价,展现了作者对古代学者高尚品格的赞赏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身品行的重视和对他人尊重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