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辞暮夜,关西畏四知。
清节励严霜,芳名千古垂。
家人共冰檗,欢诃今莫知。
亦闻薛夫子,出都杖其儿。
二家秉峻德,遐风念在兹。
【注释】
杂诗二十二首:即《杂诗》二十首,是曹植的一组诗歌。
黄金:指朝廷赐予的官位或爵位。辞暮夜:告别黑暗的夜晚。辞,告别。暮夜,指夜晚。
关西:指函谷关以西。四知:汉光武帝刘秀在河北邺城建立东汉政权后,封其子刘庄为梁孝王。刘庄好学,善于结交贤人,他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年幼时,父亲经常告诫我‘做人要清廉,做事要正直’。”后来人们就把“清廉、正直”作为“四知”来用,形容人的品德高尚。
冰檗:即冰檗花,一种草本植物的根茎,可供观赏。比喻清正廉洁的人。
欢诃:欢乐的声音。今莫知:现在没有人知道。
薛夫子:指唐代诗人薛逢(720—870)字陶臣。因排行第四,故号“凫公”,又号“萧士”。唐昭宗朝宰相,工诗文,尤善五七言歌行体,与张籍友善。出都:离开京都长安。杖其儿:拉着儿子的手。杖,拉着,牵着。
二家:二姓,指两家。秉峻德:有崇高的道德。遐风:远扬的风气。念:思念。
【译文】
告别了黑暗的夜晚,辞别了朝廷赐予的金印玉带;
坚守着高洁的品质,像严霜一样纯洁;
芳名流芳千古,被后世传颂。
全家人同甘共苦,一起过清白的生活;
如今谁还知道这些?
听说薛夫子已经离开京都,拉着儿子的手离开了长安;
这两姓都有崇高的道德,远扬的风气一直流传至今。
【赏析】
这是组杂诗。此诗写两位贤者的不同命运和不同结局,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和惋惜之情。
开头两句,写曹丕辞别黑夜。曹丕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受禅登帝位,改国号魏,建元黄初,史称魏文帝。曹丕曾于洛阳南宫宣诏曰:“今车驾升殿,群臣就班毕,乃令公卿以下,皆令跪上殿陛,听朕命冠履。”这两句就是从这个诏语中化出的。“辞暮夜”即辞别黑夜。
中间四句,写两人的品格。“四知”是指汉光武帝刘秀。刘秀在河北邺城建立了东汉政权,他被封为梁孝王,刘秀的儿子刘庄好学,善于结识贤人。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年幼时,父亲经常告诫我‘做人要清廉,做事要正直’。”后来人们就把“清廉、正直”作为“四知”来用,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清节励严霜”,即高标洁品如严霜。“严霜”是冬天寒冷时天空中凝结成的一层白霜,这里用来比喻人的品格纯洁高洁。“芳名垂万古”,即美名留传万世。
最后六句,写两人的下场。“家人共冰檗”,即全家人共同过着清贫的生活。“冰檗”是一种草本植物的根茎,可作药,也可以入药治病。这里用以比喻清正廉洁的人。“欢诃今莫知”,即欢乐的声音现在没有人知道了。“欢诃”是欢乐的歌声,这里指人们的喜悦声音。“亦闻薛夫子”,即也听说薛夫子已离开京城长安。“薛夫子”指唐代的薛逢。他曾做过两任宰相。薛逢在《题薛氏庄》诗中写道:“昔闻薛氏居,今见薛氏庄,一庄一两姓,俱是衣冠乡。”可见他确实曾离开京城长安。“杖其儿”,即拉着儿子的手离开京城长安。“其儿”即儿子,“杖”是拉着、握着的意思,“其”是代词,这里指自己的儿子。“二家”指曹氏和薛氏两家。“秉峻德”,即有崇高的道德。这两句的意思是:曹氏和薛氏两家都有崇高的道德,远扬的风气一直流传至今。这两句是对前面八句的总结,也是对前面八句的补充。
全诗通过两个事例,表现了作者对两位贤者的敬仰和惋惜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