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礼名山遍,闲栖紫陌边。
法从文字乞,檀结宰官缘。
讲席研松露,香厨煮艾烟。
日闻新译偈,先向内廷传。
【注释】
- 省南上人:指僧人,因在长安(今属陕西西安)省中南面住持。
- 长安:今属陕西西安。
- 乞诸:向。诸朝贵:诸位朝廷官员。
- 金刚经:佛教经典名。
- 镌石:刻碑。
- 中贵人:宫中有权势者,皇帝的亲信或近臣。
- 开社:建立道场。
- 余:诗人自称,我。
- 礼名山遍:遍游名山胜地。
- 紫陌(mò):青草茂盛的路。
- 法从文字乞:佛经用文言文写成。
- 檀结宰官缘:檀,即檀木,用来雕刻佛像;结,系结;宰官,做官;缘,因缘。佛教称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故说众生与佛性为因缘。此句说,由于是佛家弟子,所以能当官。
- 讲席:僧徒讲经说法的场所。
- 研松露:研磨松树脂为墨。
- 艾烟:艾叶燃烧时发出的烟,可作香料。
- 新译偈:新翻译出的佛经中的偈语,即佛经的一部分。
- 内廷:皇宫之内。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应一位僧人之请,为其撰写的一篇题咏金刚经的碑文。诗中表达了对佛家文化的敬仰,对僧人生活的赞赏,以及对朝廷官员、中贵人等的讽刺挖苦。
第一句“省南上人长安乞诸朝贵为书金刚经镌石时有中贵人欲为开社者余喜而赋之”,点明了诗的主题和写作背景。省南上人在长安请求朝廷各位官员为金刚经镌石,并希望中贵人能够开社讲佛法。诗人对于这种求神拜佛的行为表示了反感,但为了完成使命,只好欣然答应。
第二句“已礼名山遍,闲栖紫陌边”,描述了僧人的修行生活。他已经遍游了名山胜地,过着宁静的生活,居住在长安的郊外。
第三句“法从文字乞,檀结宰官缘”,讽刺了那些依靠佛教教义谋取官职的人。佛经是用文字写成的,而这些官员却通过文字谋取利益,甚至利用佛经来谋取官职。
第四句“讲席研松露,香厨煮艾烟”,描述了僧人讲经布道的场景。他们坐在讲席上研磨着松树的树脂作为墨,在香炉里熬煮着艾草制成的香烟,以净化心灵。
第五至七句“日闻新译偈,先向内廷传”,“新译偈”指新的佛经偈语。这些偈语每天都会听到,而那些内廷的人则最先得到这些内容。
最后一句“日闻新译偈,先向内廷传”,再次强调了僧人讲经布道的重要性,以及朝廷官员对这些内容的轻视态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敬仰和对世俗权力的不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