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疏钟出禁扃,惊尘扑地晚风腥。
阵残尚覆云千叶,烽急遥飞火一星。
塞角每从愁里语,征鸿宜向月中听。
明宵更觅吹箫侣,莫遣秋光冷画屏。
译文
八月十四日晚上在社中集会听到警报,上苑的钟声从禁宫的大门里传出,惊起了地上的尘土,晚风中夹杂着血腥味。阵马残破的战旗被风吹得翻卷起来,烽烟急迫地飞向天空,只有一颗火红的星星还在远方闪烁。边关最远角的烽火台常传来战事的消息,征鸿宜向明月中倾听。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作品,作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七月。当时安史之乱已经平息,但吐蕃又乘虚攻扰西北边境,李益在长安闲居无事,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上苑”句。上苑,指皇帝所住之处。这里指代皇宫。疏钟:寺院中的大钟。出:从门里走出。扃:门闩。禁:皇宫。
“惊尘扑地晚风腥”,这一句写钟声响起后引起的情景。惊尘:惊动的尘土。晚风:傍晚的风。腥:腥味。
“阵残”二句。阵残:战乱残破的景象。尚:还。覆:覆盖。千叶:指战旗。烽:古代边防报警用的烟火,形如高高的烟柱,上面常有赤黄色的火焰。急:迅速。
“塞角”二句。塞角:边塞的角落。每:每每。愁里语:愁绪中的话语。征鸿:征人归途中的鸿雁。月中听:在月光下聆听。
“明宵”二句。明宵:明天夜晚。更觅:再寻访,指再找一个能与自己一起赏月的朋友。吹箫侣:以箫自比,表示自命清高。莫遣秋光冷画屏:“莫要使秋天的景色显得冷清”。
全诗描绘了一幅战乱之后,诗人独自面对萧瑟秋风和凄清明月的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