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霖弥月客行难,此夕停车暂倚栏。
纤魄已能披宿雾,微明尚觉带馀寒。
霜浮鹊彩晴犹湿,雨蚀珠胎影未完。
笑唤儿孙下阶拜,慈闱今亦举头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手法”“赏析这首诗”等,再根据各项要求逐项分析。此题是一道比较典型的鉴赏诗句含义的题目。解答时需要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结合作者的感情来回答。
“春霖弥月客行难”,这是首句,意思是说春天的雨水连绵不断,使得月亮难以出来,客人行走艰难,这一句写景抒情,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表现了诗人旅途的艰辛与孤寂。“夜宿坑口公馆母夫人喜见新月赋此”,第二句点明此行的目的是看望老母,因为母亲住在坑口的公馆里,所以诗人夜晚在坑口的公馆中住宿。这句写出了诗人的目的和原因,同时交代了人物和时间,也表明了诗人的行程。“纤魄已能披宿雾,微明尚觉带馀寒”的意思是:细看天上的月亮,虽然已经摆脱了云雾的遮挡,但那淡淡的月光还带着些许余寒。“纤魄”“微明”写出了月光之弱,“披宿雾”、“带馀寒”则表现出诗人的清冷之感。
“霜浮鹊彩晴犹湿,雨蚀珠胎影未完”的意思是:天空中飞鸟的影子被霜染成了白色,仿佛是一只只黑色的大雁,而那一轮残破的明月却像是一颗未完全成形的珍珠。这里用“霜”来形容月亮的洁白,用“鹊”来比喻月亮,用“珠胎”来比喻月亮的形状,都表现出了诗人的观察入微,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之情。“笑唤儿孙下阶拜,慈闱今亦举头看”,最后两句是说,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不禁让人想起了家中的小孙子小孙女们,于是诗人便让他们下来拜谢,而母亲也已经抬头看到了他们,并露出了笑脸。“慈闱”即慈母,“举头看”写出了母亲的欣喜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述,抒发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译文:春雨绵绵,月儿难出,我停步停车,倚靠着栏杆欣赏着美景。月光已经驱散了云雾,但仍带着些许余寒。天空中的飞鸟像黑色的大雁一样在天空中飞行;而一轮残破的月亮却像是一颗还未完全成形的珍珠。听到这样的美景,忍不住让儿孙们拜谢月亮,而母亲也已经抬起头来看向了我们。
赏析:“纤魄已能披宿雾,微明尚觉带馀寒”两句描写了诗人在欣赏月景时的所见所感。“纤魄”指月亮的光辉柔和如丝,“披宿雾”形象地描绘了月色如水、朦胧迷幻的画面。“微明”则形容了月亮初升时的光线微弱、不明亮。“带馀寒”不仅描绘了月光给人带来的凉意,更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霜浮鹊彩晴犹湿,雨蚀珠胎影未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夜空中月亮的美景。诗人将月亮比作白色的霜和黑色大雁,将月亮比作未完成的珍珠,使月亮更加美丽动人。同时,“霜”与“雨”的结合,更增添了几分凄美之感。
“笑唤儿孙下阶拜,慈闱今亦举头看”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家人深厚的感情。诗人看到如此美好的月景,忍不住让儿孙们拜谢月亮,而母亲也在抬头观看后露出了笑容。这一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诗人与家人之间的亲情和美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