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书云物不登台,万里涛声隔岸来。
共说荔生曾结蚓,何因蚊响尚成雷。
一年消息葭灰动,亚岁芳菲柳色催。
为忆玉关吹月笛,不知曾放几枝梅。

在这首诗中,张萱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了自己对辽地(指中国东北地区)的忧虑。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

  1. 不书云物不登台:诗人选择不提及那些与政治相关的事务或人物,而是直接面对眼前的自然景色。这里的“不登台”意味着诗人没有登上高楼去俯瞰或评论,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直接和简单的表达方式。这种选择体现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一种超脱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简单、直接生活的向往。
  2. 万里涛声隔岸来:这句诗描绘了大海的声音,通过“隔岸来”这一动作,传达了声音的传播距离之远,也暗示了诗人对辽地遥远和不可预测性的担忧。这种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也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关注远方,担忧辽地的局势。
  3. 共说荔生曾结蚓:这句话中的“荔生”可能是指荔枝,而“曾结蚓”则是一种形象的描述。诗人用这种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荔枝生长环境的担忧,担心由于环境的变化,荔枝的生长受到了影响,甚至达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这种描述既富有想象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4. 何因蚊响尚成雷:这句诗中的“蚊响”可能指的是蚊子的声音,而“成雷”则形容其声音之大。诗人通过对比蚊子微弱的声音和其产生的强烈效果,表达了他对辽地战争带来的破坏的恐惧和担忧。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诗歌的情感层次。
  5. 一年消息葭灰动:这句诗中的“消息”可能是指节气的变化,而“葭灰”则是古人用来占卜的工具。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语言,表达了对辽地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的担忧。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句的文学色彩,也反映了诗人对辽地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理解。
  6. 亚岁芳菲柳色催:在这里,“亚岁”指的是农历年中的第二个月,即仲春时节。而“芳菲”则描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元素的描绘,传达了他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辽地和平安宁生活的渴望。这种表述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活变迁的感慨。
  7. 为忆玉关吹月笛:这里的“玉关”可能指的是古代边塞的重要关口,而“吹月笛”则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诗人通过这种描述,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独特记忆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这种回忆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承的尊重。
  8. 不知曾放几枝梅:这一句中的“放梅花”可能是一种寓意,象征着坚韧、纯洁和不屈的精神。诗人通过询问是否曾经释放过这样的品质,表达了对辽地人民坚强意志的赞美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同时,这种表述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个人责任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辽地人民的关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