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旷天高白雁迟,清霜先到最高枝。
自饶一种萧疏意,任你芳菲那得知。
【解析】
此诗首联写景,颔联写情,颈联议论,尾联抒情。全诗以白雁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傲岸的性格,同时也寄予了自己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的愿望。
题自写木石障子
野旷天高白雁迟,清霜先到最高枝。
自饶一种萧疏意,任你芳菲那得知。
译文:野外旷远天空澄澈高爽,白雁飞行迟缓落于低处,清晨清冷的霜露洒向最高的枝头。自己独享一种萧疏的意趣,即使春花烂漫也无从知晓。注释:野旷天高:野外空旷而天极高远。
赏析:
这首诗以白雁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傲岸的性格,同时也寄予了自己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的愿望。
首句“野旷天高”,写出了开阔的意境;次句“白雁迟”,又点出了时间是清晨。这样,就使读者仿佛见到一群大雁在高空中飞翔,而作者正伫立在高高的山头或江边,望着这群雁儿。“迟”字表明了雁儿飞行之迟缓,与前句“野旷天高”相照应,表现了作者那种孤寂落寞的心情。第三句“清霜先到最高枝”,进一步描写了雁儿所处的境地。这一句中有两个动词:“到”和“到”,一个突出了时间的早,一个突出了雁儿所处境地之高。“先到”表明了天气之晴好,而雁儿却偏偏落在最寒冷的地方,更显出它们的孤独寂寞。“最”字用得非常巧妙,它强调了最高枝上寒意的强烈,也表现出作者对雁儿的同情之心。第四句“自饶一种萧疏意”,这是写雁儿的神态。这里“自饶”一词用得十分传神,它既写出了雁儿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接受,又写出了它们那高洁的风骨。第五句“任你芳菲那得知”,是说这些大雁根本不理会周围的景色,只管自己自由自在地翱翔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大雁人的感情,将它们写得栩栩如生。“知”字用得很妙,它不但表现了大雁对周围景物的漠然无知,而且也表现出作者对周围环境的冷漠和无动于衷。“那”字在这里是加强语气的作用。“芳菲”一词用来形容春天的美景,而“那得知”则表明了作者对这一切的全然不知,从而突出了作者那种孤傲不羁的性格。
从诗的结构上看,这首诗采用了前三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写法。这种写法很自然地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了。前六句中,有五句是写景,只有最后一句才点明主题——抒情。由于前面所写的都是客观的景象,所以最后一句抒情就显得特别突出。
这首小诗虽然只是短短的八句话,但诗人却用了七个动词来写大雁的飞翔,这在诗歌中是很少见的。而且每个动词都准确地表现了大雁的动作,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这种用词的功夫是很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