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行路,路行难。荆榛荒秽已盈径,豺虎咆哮今满山。
问君胡为乎,朝看壁,暮寻关,栖栖道路足蹒跚。风尘一堕自纷扰,日月已逝难追攀。
仪秦既悔日传食,韩彭亦悔常登坛。何如眼前一杯酒,使我日日开心颜。
劝君回头早裹足,吁嗟乎,难行路,路行难。
【注释】
丙子: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
陈集生宗伯:名不详,是作者的友人。
荆榛荒秽已盈径,豺虎咆哮今满山:荆草丛生,荒芜不堪,野兽在山林中嗥叫。
问君胡为乎:你为何要这样呢?
朝看壁,暮寻关,栖栖道路足蹒跚:早晨看墙,晚上寻门,行走在道路上。
风尘一堕自纷扰,日月已逝难追攀:被风尘所迷乱,日夜奔波,日月已经过去,难以追赶了。
仪秦既悔日传食,韩彭亦悔常登坛:指战国时的苏秦、张仪、韩信和项梁、项羽等因权宜之计而后悔。
何如眼前一杯酒,使我日日开心颜:不如现在有一杯美酒,让我天天欢乐无忧。
劝君回头早裹足,吁嗟乎,难行路,路行难。
【赏析】
此诗写作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时诗人正流寓江南。诗人以“难行路”为题,抒发其对当时政治形势的忧虑与感慨。
首联:“难行路,路行难。”起笔就写“难行路”,这是全诗的总纲。路,即指当时的抗金斗争道路。路之所以难行,是因为当时朝廷中的投降派掌权,主战派屡遭迫害。诗人从字面上理解,“难行路”就是道路艰难,难以通行。但诗人更深刻的含意是指抗金斗争的道路异常艰难。
颔联:“荆榛荒秽已盈径,豺虎咆哮今满山。”颈联:“风尘一堕自纷扰,日月已逝难追攀。”诗人以“荆榛”、“豺虎”等形象描写道路的艰难险恶。“豺虎咆哮今满山”,说明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凶险,奸臣当道,国家危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用“自纷扰”三字表明自己的无奈之情。
颈联:“仪秦既悔日传食,韩彭亦悔常登坛。”尾联:“何如眼前一杯酒,使我日日开心颜。”诗人通过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观点。这里所说的“仪秦”和“韩彭”,指的是历史上的主战派人物,如西汉初年的张良、刘邦,三国时的诸葛亮和东吴的周瑜、陆逊等,他们都是力主抗金的志士仁人。“日传食”是说他们在战争中为了鼓舞士气而经常向将士们报告敌人的情况。“常登坛”则是说他们经常登上讲坛发表演讲。而“仪秦既悔日传食,韩彭亦悔常登坛”,意思是说这些主战的人士已经后悔当初的主张,因为现实证明这样做是错误的。“何如眼前一杯酒,使我日日开心颜”的意思是说,与其让这些主战的人后悔,还不如我现在能快乐地享受这杯美酒。这两句是诗人的反语,表达了他对当时局势的不满及对前途的忧虑。
尾联:“劝君回头早裹足,吁嗟乎,难行路,路行难。”诗人最后劝告那些主战的人及早回头,不要继续走下去,因为继续走下去只会越来越困难,最终会陷入绝境。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和不安,同时也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光明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