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丽中土,南京□王城。
允矣天命符,实从王迹兴。
明堂当中开,四夷日来庭。
宵衣亟平治,临轩策材能。
眷言竭臣忠,千载扬芳声。
【解析】
此为七言律诗。全诗四十六句,可分为八组。前六句写南京王城;第七句点题;第八句写“王迹兴”;第九、十句写朝廷勤政;第十一句写朝廷选拔人才;第十二句写臣子忠诚。每组之间押同韵,前后两联之间,则以“大明”“天命符”“王迹”等词相连。
首联“大明丽中土,南京□王城”,写南京王城的壮丽景象。“大明”,指太阳,此处代指阳光普照的大地。“丽”,美好,这里是指光华照耀大地。“中土”,中原大地,指中国。“□”,同“城”,即王城。这两句写南京王城,突出了王城的宏伟壮观。
颔联“允矣天命符,实从王迹兴”,赞颂了南朝统治者的得天独厚,他们继承并发扬了先人的事业和精神。“允矣”,符合的意思,指符合上天旨意。“天命符”,天上的旨意,指上天给予的恩泽。“王迹”,帝王的足迹,指继承和发扬先人的事业。“实”,确实。“兴”,兴起,发展。“从”,跟从,这里是继承之意。这两句是说,上天赋予的恩泽确实伴随着帝王的脚步,而帝王的脚步又确实伴随着先人的事业而不断发展壮大。
颈联“明堂当中开,四夷日来庭”,描写了朝堂之中光明灿烂,四方夷族也纷纷前来进贡。“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这里借指朝廷。“当中开”,指朝堂正中敞开着,可以容纳四方来朝。“四夷”,四方的民族,指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四个部落。“庭”,朝堂。这两句是说,朝廷正门敞开,四方夷族纷纷前来进贡。
尾联“宵衣亟平治,临轩策材能”,描绘了皇帝勤于政事的形象。“宵衣”,“夜穿衣裳”,形容皇帝日夜操劳,关心国事。《诗经·大雅·文王》:“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毛传:‘宵衣,夜行衣也”。《后汉书·李固传》:“陛下不忧四夷之乱中华,而忧宗庙之微,社稷之危。夫危者,岂有解哉!”可见作者对国家政治非常关心。“临轩策材能”,站在殿堂之上,向群臣发布命令,选拔人才。“临轩”,站在殿阶之前,向臣下发号施令。“策材能”,考核才能,选拔贤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昔吾逮事庄主,好马试服之,三年而后称其良。”“策材能”就是考核才能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皇帝日夜操劳国事,亲自发布命令,选拔人才。
尾联“眷言竭臣忠,千载扬芳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及对其美好声誉的赞扬。“眷言”,眷顾之言,指诗人对友人的赞美之情。“竭臣忠”,竭尽全力表达臣子的忠诚。“千载”,一千年。“扬芳声”,宣扬美好的声誉。这两句是说,我对你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你的美德将会流传千年,名扬四海。
【答案】
谢安(320~385),字太傅,陈郡阳夏(今河南商丘市)人。东晋时期大臣、诗人、政治家、军事家。谢安曾官至豫州刺史、司徒、太尉、扬州刺史等职。谢安与弟安石、安仁俱有文采,世族中多有与安氏为婚的,故当时谚曰:“太傅谢玄晖,安石谢东海。”后人因称他们的家族为“高门谢氏”。谢安少时便有文才,年轻时与子侄辈均博涉群书。谢安曾任东晋宰相,领兵平定桓温叛乱有功,封爵会稽永兴县侯,加散骑常侍。公元379年,谢安任征讨将军,都督五省诸军,指挥淝水之战,大败秦军。公元383年,谢安出任徐、兖二州刺史等职。谢安在政治、文化方面都有建树。他在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外戚干政。他提倡清议,重视人才。他的诗文都清新简丽,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