径回林影长,山豁川流广。
衡扉傍沙掩,层轩抗云敞。
坠叶下琴床,飞岚落书幌。
释子问字来,野人索诗往。
风生客帆孤,日入渔榔响。
行药陟西崖,采莲泛南港。
隐者昔见招,兴移极兹赏。
今日睹画图,令人起遐想。
诗句注释与赏析:
- 径回林影长,山豁川流广。
- 注释: “径”指小道,“回”表示曲折或环绕;“林影长”形容树林的影子延伸得很远;“山豁”指的是山峰开阔。
- 赏析: 开篇描写了山林中道路的曲折和远处山峦的辽阔,给人一种深远、宁静的感觉。
- 衡扉傍沙掩,层轩抗云敞。
- 注释: “衡扉”指门横木作为门枢的门户;“旁沙掩”表示门旁有沙地覆盖;“层轩”指层层的阁楼或亭台;“抗云敞”表示凌空而建,直插云霄。
- 赏析: 描绘了一座隐藏于自然中的建筑,它的结构既坚固又高耸入云,体现了隐士的超然境界。
- 坠叶下琴床,飞岚落书幌。
- 注释: “坠叶”指从高处落下的叶子;“下琴床”表示叶子落下时落在了琴床上;“飞岚”指飘动的云雾;“落书幌”表示飘落的书帷。
- 赏析: 描述了一幅静谧的场景,树叶随风飘落,与飘动的云雾相映成趣。
- 释子问字来,野人索诗往。
- 注释: “释子”指僧人;“问字”原指求教书法艺术,这里可能指询问字画的艺术性;“野人”指隐者;“索诗往”表示索取诗文。
- 赏析: 展现了一种文化的交流,文人与僧人之间关于书画艺术的探讨。
- 风生客帆孤,日入渔榔响。
- 注释: “风生”表示风吹起帆篷,使船帆变得孤寂;“日入”表示太阳落山;“渔榔响”表示渔船上的打鱼声。
- 赏析: 描述了一幅宁静的傍晚景象,风吹起了孤舟,夕阳西下,渔夫开始收网。
- 行药陟西崖,采莲泛南港。
- 注释: “行药”指携带药物行走;“陟”表示登上;“西崖”指西边的高崖;“南港”指南方的水边。
- 赏析: 描绘了两种不同的活动场景,一方面是行走采药,另一方面是泛舟南港欣赏风景。
- 隐者昔见招,兴移极兹赏。
- 注释: “隐者”指隐居的人;“昔见招”表示过去被邀请;“兴移”表示兴致转移;“兹赏”指此处的美景。
- 赏析: 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于美景的留恋,反映了隐者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 今日睹画图,令人起遐想。
- 注释: “今日”指今天;“睹”表示看到;“画图”指画作或图画;“起遐想”表示引发遐思。
- 赏析: 结尾点明主题,通过对比现实和画作,引发了人们对隐居生活的遐想。
译文:
在曲折的林间小道上,远方的群山显得更加辽阔壮美。
门旁是沙地遮掩,层层阁楼直插云霄。
树叶从高处落下,落入琴桌和书幌之中。
僧人来访,谈论书法之美,隐士前来,分享诗歌之乐。
傍晚时分,微风吹拂着帆船,孤帆独自摇曳。
夕阳西下,渔民收网归来,发出阵阵响声。
我攀登西崖采药,泛舟南港欣赏美景。
昔日隐居的日子,今日却因画图而让人神游其中。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隐逸生活。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宁静致远的境界。首句便以林间的小路引出了远方的群山,营造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氛围。接着四句分别描绘了不同时间段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活动,如落叶、晚霞、渔歌等,都富有诗意,展现了隐者的闲适与和谐。最后两句则是对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和回忆,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致远的山水之间,感受到了隐逸生活的悠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