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年飘梗各天涯,夜月霜天不见家。
庄上独题青凤竹,庭前空对紫荆花。
仰观鸿雁书何达,俯察烝尝事可嗟。
春草池塘应有恨,聊将杯酒问桑麻。
【赏析】
王建诗多反映民间疾苦,此作即是。诗以“不遇”二字统率全篇,抒写了羁旅愁怀。首二句写频年飘泊,客居他乡。“频年”指多年,言其久在异乡。“飘梗”,飘荡的树枝,比喻飘泊无定。“各天涯”,谓四处漂泊不定,天各一方。“见月”即“见月思乡”,是说诗人夜不能寐,仰望长空皓月,思念故乡。“夜月霜天不见家”是说因月而引起对家乡的怀念之情。“庄上独题青凤竹”,“庄上”,指自己住所所在的村庄;“题青凤竹”,题写青凤竹;“青凤竹”是一种竹子,古人常用它来抒发思乡之情怀。“庭前空对紫荆花”,庭前对紫荆花,是说庭院里空寂无人,只有紫荆花在寂寞地开放。“紫荆花”又名“木槿花”、“映山红”。相传唐代有一名将,因战乱流离失所,投宿一山村中。村人见他衣帽不整,相貌堂堂,便请他到家中居住,并送给他一株紫色的花朵,叫他把它栽在门前,作为标志。后来,这位将军果然为朝廷立了大功。人们把这种紫荆花称作“映山红”,也叫“紫荆花”。
三四两句是说自己独坐在书房中,面对着青凤竹,不禁想起故乡中的紫荆花。“仰观鸿雁书何达”,鸿雁传书,指远方亲人的消息或信使。鸿雁能传书,故用以代指家人书信。“鸿雁”与“青凤竹”相对照,表明两地虽相隔遥远,却心心相印,互通音信。“俯察烝尝事可嗟”,蒸尝,古代祭祀的仪式;“可嗟”,可叹。“蒸尝事”指祭礼之事。“蒸尝事可嗟”,意思是说,虽然祭祀的事可叹可悲;但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在,所以还不至于太伤心。“烝尝事可嗟”,是说虽然祭祀的事可叹可悲;但想到自己的父母兄弟都在,所以还不至于太伤心。这一句与第二句一样,都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五六句是说春天来了,池塘边草色青青,令人惆怅,不知该向谁诉说心中的忧愁。“春草池塘应有恨”,这是化用李益《江南曲》“春风十里不如你”的诗意,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应”,应该的意思。“恨”,忧愁、伤感之意。这里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无奈。
最后两句是说,自己借饮酒来排遣忧愁,希望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聊将杯酒问桑麻”,诗人借酒消愁,寄寓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桑麻”,泛指农田,这里指家乡。“问桑麻”,即问家乡的情况。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不遇”为线索贯穿始终,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自己命运的不满与无奈。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