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入招提万虑空,此心偏与故人同。
弥天宝刹瞻千佛,慧日虚坛忆六榕。
浮世光阴弹指外,本来面目净名中。
馀生欲结皈依地,借问何人是远公。

诗句释义

  1. 境入招提万虑空,此心偏与故人同。
  • “境入”意味着进入某种境界或环境。
  • “招提”通常指的是佛教的建筑或机构。
  • “万虑空”表示所有的念头和忧虑都被放下了,达到一种超然的境地。
  • “此心偏与故人同”意味着作者的心境与老朋友相似,都有一种超越世俗的宁静。
  1. 弥天宝刹瞻千佛,慧日虚坛忆六榕。
  • “弥天宝刹”形容建筑宏伟壮丽,“千佛”指的是众多的佛像。
  • “慧日虚坛”可能指的是一个空旷、寂静的地方,象征智慧和光明。
  • “忆六榕”中的“六榕”可能是指某座寺庙的名称,而“忆”则是回忆的意思,表明作者在这个地方回忆起了某些经历。
  1. 浮世光阴弹指外,本来面目净名中。
  • “浮世光阴”指的是短暂的人生或世间的岁月。
  • “弹指外”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好像弹指一挥间就已经过去。
  • “本来面目”可能指的是事物的真实本质或本性。
  • “净名中”可能是指通过修行或觉悟达到的一种清净的境界。
  1. 馀生欲结皈依地,借问何人是远公。
  • “馀生”意味着剩余的生命,表达了对佛教徒来说,余下的日子也如同修行一样重要。
  • “结皈依地”指的是寻找或决定一个信仰的归宿点。
  • “借问何人是远公”中的“远公”指的是慧远法师,一位著名的佛教高僧,询问他关于佛法的见解或建议。

译文

进入招提万虑空,此心偏与故人同。
弥天宝刹瞻千佛,慧日虚坛忆六榕。
浮世光阴弹指外,本来面目净名中。
馀生欲结皈依地,借问何人是远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进入佛教寺庙后的内心体验和思考。诗人通过“境入招提万虑空,此心偏与故人同”两句,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所带来的内心平静和超越世俗烦恼的感受,这种体验让他感到与老朋友有着相似的心境。接着,“弥天宝刹瞻千佛,慧日虚坛忆六榕”两句则进一步描述了他在寺庙中观察到的景象和内心的感慨,通过对佛像和寺庙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于宗教信仰的向往和对智慧的追求。

“浮世光阴弹指外,本来面目净名中”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短暂人生的深刻理解。他意识到生命如转瞬即逝的光阴,而真正的自我是超越这些表面现象的,存在于一种清净、纯粹的状态之中。最后,“馀生欲结皈依地,借问何人是远公”两句则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探求和对高僧慧远的敬仰。他渴望找到一个信仰的归宿,并询问是否有人可以指引他走上这条道路。

这首诗通过对佛教寺庙的体验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于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以及对于精神追求的渴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