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残僧乱后稀,独来林下掩柴扉。
化人每转千声偈,辟地惟将一衲衣。
池上莲芳辞伴去,山中松偃识师归。
非关愿薄难行道,自是群生与道违。

赠景山中道立

古寺残僧乱后稀,独来林下掩柴扉。

化人每转千声偈,辟地惟将一衲衣。

池上莲芳辞伴去,山中松偃识师归。

非关愿薄难行道,自是群生与道违。

译文:
古寺庙在高山之上,如今已废弃。
乱后的残僧稀少,我独自来到树林下的门前。
僧人经常念诵千遍的经文,只有一件衣服。
池塘上的莲花离开了同伴。
山中的松树知道师傅的归来。
并非是因为愿望浅薄,难以行走道路,而是众生都违背了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独的行者在深山中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描述僧人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表达了修行者的孤独与坚持。诗人以古寺、残僧、林门、千声经文、一衲衣、莲花、松树等意象,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山林画面。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自然和修行的描述,表达了对人生和修行的哲理思考。同时,也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和表达。

注释:

  1. 菁山东北高山上,今废 - 菁山位于中国东部地区,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旅游胜地。此句表明原寺院所在的位置,以及现在的状况。
  2. 古寺残僧乱后稀 - 古寺原本可能有众多僧侣居住。然而,经过战乱之后,只剩下寥寥几位残存的僧人。”乱后”暗示了战争或动乱导致的破坏和人员减少的情况。”稀”则表示稀少,反映出寺庙的衰败和僧侣数量的减少。
  3. 独来林下掩柴扉 - 独自来到这里,选择在树林深处的小门下躲避。”独来”表现出行者的孤独和决心。”林下”指树林之下,可能是指一个隐蔽的地方,如树林中的小屋或小屋附近的空间。”掩柴扉”意味着遮挡着柴门,可能是为了躲避外界的打扰或是寻找一个安静的环境。
  4. 化人每转千声偈 - 每当僧人讲解佛法时,都会反复诵读千遍的经文。”化人”指的是僧人,”转千声偈”描述了他们诵读经文时的情景。这种重复朗读的行为可能是为了强调教义的重要性,或是为了加深理解和记忆。
  5. 辟地惟将一衲衣 - 在这片新开辟的土地上,只留下一件僧衣。”辟地”意味着开垦土地,”惟将一衲衣”则表明僧人在开垦新地时,只带了一件衣物。这反映了僧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简朴生活的坚持。
  6. 池上莲芳辞伴去 - 池塘上的荷花已经离开了同伴,独自开放。”辞伴”意味着告别同伴,可能是因为季节变换或其他原因。这个景象可能在诗歌中象征着离别或变化。
  7. 山中松偃识师归 - 山中的松树似乎感受到了主人归来的气息。”偃”在这里意味着弯曲或倒伏,可能是指松树在风中轻轻摇曳的样子。”识师归”意味着树木能够感知到人的归来。
  8. 非关愿薄难行道 - 这并不是说我的心愿淡薄,也不是因为我很难行走道路。这句话表明了诗人对修行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困难也不放弃。
  9. 自是群生与道违 - 正是因为其他众生不遵循这条道路。这里的”众生”指的是所有的生命体或生物,而”与道违”则表达了诗人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他选择了不同于常人的道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