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丘老山百世师,后来学者有郭熙。
寒林平远世岂有,往往赝本传其疑。
吴兴徐卿好心手,貌得郭熙定真否。
二三野人长松下,茅屋正对青山口。
前者回顾后者恭,抱琴伛偻随孤童。
世间岂复有此辈,定是栗里柴桑翁。
请君更试虎头笔,为写我象参其中。
【题解】
《题徐士元所画竹》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画家的才华和高超技艺,并指出其画作与作者本人的风格相似,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对绘画艺术的热爱。
【注释】
营丘:即营丘山,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北。老山:指营丘山。师:这里指宗师,即大师,高人。郭熙:北宋画家,字淳夫,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善画松石,为“宋四家”之一。
寒林平远:指画中的寒林景色。世岂有:世上哪里会有。赝本:假冒伪劣的产品。
吴兴:郡名,今浙江湖州。徐卿:指宋代画家徐崇。他善于画竹,相传曾得郭熙亲授。定真否:是否能够确定画中人物是否真实?貌得:以形貌来描绘。
二三野人:一二两个野人。长松下:在长松之下。茅屋:茅草屋顶的房子。青山口:山口。
前者回顾后者恭:前者回头看后者时显得恭敬。前者:诗人自指。后者:指诗人的弟子。
抱琴伛偻随孤童:抱着琴,弯着腰跟着一个小孩学习。孤童:孤儿或独生子。
世间岂复有此辈:世上哪里还会有这样的后继者?栗里柴桑翁:指郭熙,因家住粟里,又称柴桑先生。
【译文】
营丘的老山百世传为宗师啊,后来的学者哪还有郭熙?
画中那寒林平远世哪会有,往往都是假冒伪劣的作品。
吴兴徐崇好心手,能不能把郭熙画的画确定是不是真迹?
一二两个野人常在长松下,茅屋正对着青山口。
前者回顾后者恭,带着琴弯腰跟着孤童学艺。
哪有世间有这样的后继者,肯定是栗里柴桑翁。
请君再试虎头笔,为你画出我的形象在其中。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此诗通过赞扬吴兴徐氏兄弟的艺术成就,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仰和对绘画艺术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两句赞美的是画家们的艺术成就。其中,“营丘老山百世师”指的是北宋画家郭熙,他在绘画方面有非常高的成就,被誉为百世师表。而“后来学者有郭熙”则是说,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后来的艺术家们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里的“老山”指的是营丘山,位于今河南省辉县西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名山。
接下来的两句是对画作本身的赞美。其中“寒林平远世岂有”,意在表达画作中的风景是如此的真实,如此的平远,以至于让人感到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自然环境之中。而“往往赝本传其疑”则是指,虽然这些作品可能都受到了郭熙的影响,但是也不乏一些仿制品,让人们对这些作品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诗的后两句则是对两位画家本人的赞美。其中“吴兴徐卿好心手”指的是吴兴徐氏兄弟,他们不仅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而且用心良苦,努力传承和发展了郭熙的艺术风格。而“貌得郭熙定真否”则是说,这两位画家能否真正地继承和发扬郭熙的艺术风格,尚且有待商榷。这里的“貌得”可以理解为模仿或者复制的意思,而“定真否”则是指是否能够真正地把握和理解郭熙的艺术风格。
诗的最后一二句则是对两位画家的赞誉之词。其中“二三野人长松下”,意在表达那些年轻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勤奋和刻苦。他们常常在长松之下,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实践,这种精神值得称赞。而“茅屋正对青山口”则是指,那些年轻学生所居住的地方,正面对着青山口,环境优美,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最后两句则是对两位画家未来的展望。其中“前者回顾后者恭”指的是前面的学生在向后面的学生请教,表现出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而“抱琴伛偻随孤童”则是指那位年轻的学生带着琴,弯着腰跟着一位孤童学习,这种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情感,使人感到亲切和温暖。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画家及其作品的赞美和对绘画艺术的喜爱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