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枯连野旷,牛饱背童归。
独鹘饥偏厉,孤云冻不飞。
松风哀涧玉,苔石曳寒衣。
霜白鸣鸿远,潭光溅竹扉。
冬日杂咏三首
草枯连野旷,牛饱背童归。独鹘饥偏厉,孤云冻不飞。松风哀涧玉,苔石曳寒衣。霜白鸣鸿远,潭光溅竹扉。
【注释】
- 草枯:指草木在冬天枯萎。
- 牛:指牛,牛是反刍动物,食量很大,吃饱了才回家。
- 鹘(hú):一种猛禽,以捕鼠为主。
- 涧:山间流水。
- 涧玉:指水声如玉。
- 苔石:指长着苔藓的石头。
- 寒衣:指寒冷时的衣物。
- 鸣鸿:雁叫声。鸿雁秋末南迁,春天北返。
- 潭光溅竹扉:指水波荡漾,溅起竹子门扇。
【赏析】
这首诗写冬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诗中没有一句直接抒情,却从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的角度,表现作者对自然美的感受。
“草枯连野旷”,这是一幅广袤的田野画面。辽阔的原野里,一片枯黄,无边无际。“牛饱背童归”,牛儿吃饱后,背上小牛回家去。这里写的是农村生活的一个场景。“独鹘(hú)饥偏厉”,一只饿极了的鹘在雪地上拼命地扑腾,想抓住什么充饥。这是一只孤独的鹘,它饥饿得很厉害。这两句是互文见义,意思是说,田野里的草枯死了一片,牛羊都吃饱了,而那只可怜的鹘却还饥饿着,挣扎着。“饥”字,既写出了它的孤独,也写出了它的饥饿;“厉”字,既写出了它奋力扑打的姿态,又写出了它拼命的样子。这样,这只鹘的形象就栩栩如生了。
下面四句是写人的。“松风哀涧玉”,松林里一阵冷风吹来,发出凄厉的声音,好像在哀叫:“涧上的水,快流下来吧!涧上的水,快流下来吧!”“哀涧玉”,把涧水的悲凉声音比喻为玉石被风吹过所发出的声响。涧水本是流动的水,但在这里却被比作静止的、像玉石一样的一块东西。“苔石曳寒衣”,长着青苔的石头上挂着一件湿漉漉的外衣。这两件事物本来互不相关,但这里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写,就构成了一个形象:石头上挂着一件湿漉漉的外衣。“寒衣”二字,既写了外衣的颜色,又写出了它的质地和形状。“拖”字,既写出了衣服的湿漉漉的特点,又写出了它在石头上的形状。“霜白鸣鸿远”,天边传来一阵阵鸿雁的叫声,远远地传到了耳边。“鸣”,即叫声。这里用“远”字来形容鸿雁的叫声。“潭光溅竹扉”,清澈见底的小溪里溅起一片闪光,溅到了竹子门扇上。“潭”、“光”、“竹扉”,这些词本来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在这里却连在了一起写。“溅”字,既写出了水花溅到门扇上的样子,又写出了水花的闪烁和闪光的效果。最后,诗人说:“霜白鸣鸿远,潭光溅竹扉。”意思是说,天空飘起了雪花,远处传来了鸿雁的叫声,一道道闪光射向竹林门扇。“潭光溅竹扉”,这句诗是全诗的重点所在。这里写的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洁白的雪光洒满大地,远处传来一阵阵鸿雁的叫声,它们在飞翔时发出的光芒射在了竹林的门扇上。这四句诗虽然只是简单地勾勒了几笔,但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图。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这幅画面显得更加鲜明、动人。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诗人善于观察和想象,能够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并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眼光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