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怀远戍,归路竟泯泯。
别浦看帆影,前山望马尘。
徒伤千里目,谁托百年身。
此意那能展,翻为石上人。

译文

登上高处怀念远戍边关,归途竟变得渺无踪迹。
在别浦遥望船只的帆影,前山遥望马队的尘土。
徒然伤心千里之目,谁能托付百世之身。
这一心意怎能展露,反而变成石上的题字。

注释

  • 登高:登上高处。
  • 怀远戍:思念遥远的边疆戍卫。
  • 泯泯:消失、不见。
  • 前山:前面山头。
  • 马尘:指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
  • 徒伤:白白地忧伤。
  • 谁托:谁能够寄托。
  • 百年身:百年的生命。
  • 此意:这里的心意。
  • 那能:怎么能够。
  • :展开、实现。
  • 石上人:刻在石头上的人,这里指诗人自身。

赏析

此诗通过描绘作者登上高处眺望远方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边疆戍边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短暂易逝的感慨。首句“登高怀远戍”,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因身处高位而心生思乡之情。次句“归路竟泯泯”进一步描绘了这种情感,归路的渺茫象征着远离故乡的孤寂。
第三句“别浦看帆影”则转入视觉描述,展现了作者在岸边观看远处帆船的情景,同时也暗示了与家乡的距离感。第四句“前山望马尘”则将视线转向前方山头,那里可以看到战场上奔驰的战马所扬起的尘土,这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也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深深的忧伤之情,“徒伤千里目”和“谁托百年身”,诗人感叹自己虽远观但心系故乡,而百年寿命却无法长留于世。最后两句“此意那能展,翻为石上人”则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凉,即使有满腔之意也无法表达出来,只能化作石头上的字迹留存世间。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情感深沉,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