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涉沧海水,莫上三神山。
洪波千万里,扬帆出其间。
阳侯弄神怪,半空舞层澜。
载驱龙与螭,复御鱼与鼋。
万怪共奔逐,百灵相后先。
潮生秋月白,潮落晓日殷。
因攀榑桑枝,沐发挂余冠。
仙人观我食,玉女朝具餐。
清啸引长望,冰光流素寒。
飓风夜来息,但见水吞天。
回望齐州土,窅霭空云烟。

【译文】

清晨我涉过沧海,不要去攀登三神山。

波涛千万里浩渺无际,扬起船帆驶出这汪洋中间。

阳侯玩弄着神灵怪异,半空舞动着层层波浪。

驾御龙螭驱鱼龟鳖,百怪奔逐相争在前。

潮生时秋天月儿洁白,潮落时早上太阳红鲜。

于是攀上桑树高枝,把头发洗了挂在帽子。

仙女观看着我吃饭,玉女朝朝为我摆餐。

清啸一声远望长天,冰光流射素净寒凉。

飓风夜里来息止,只见水将天吞没了一般。

回望那齐州土丘,一片朦胧空云烟。

【注释】

  1. 拟:写。
  2. 涉:行走。
  3. 莫(wú):通“暮”,傍晚。
  4. 三神山:传说为瀛洲、蓬莱、方丈三座神山。
  5. 洪波:巨大的波浪。
  6. 阳侯:古代传说中的河伯。
  7. 龙与螭:龙和螭,两种水中生物。
  8. 层澜:波澜重叠。
  9. 榑(yān)桑:《庄子·逍遥游》中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乘虚不坠,横容四海。”后以“榑桑”比喻仙人的住处。
  10. 玉女:神话中指仙女。朝具餐:早晨准备饮食。
  11. 清啸:发出清亮的声音,形容声音清脆悠扬。
  12. 冰光流素寒:冰光流动如同白色的衣裳一样寒冷。
  13. 窅霭:深暗模糊的样子。
    【赏析】
    《拟远游篇》是东汉末年文人曹操的作品。此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当时曹操在徐州一带。他因思念家乡而作此歌咏自己远行的情景。全诗共八句,语言古朴简练。
    首四句描绘诗人远行的旅途景色。前两句描写作者在茫茫的海洋上行进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远方的向往之情;第三句描写了大海辽阔无垠的景象;第四句表现了诗人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的四句则描写了在海上航行时遇到的各种奇奇怪怪的事物。其中“阳侯弄神怪,半空舞层澜”一句,通过描绘阳侯(黄河神)在海面上玩耍的生动形象,展现了大海中的神奇与魅力。
    接下来的内容则是对海上旅行中所见所闻的描绘。其中“载驱龙与螭,复御鱼与鼋”两句,通过描述龙和螭等神兽以及鱼和鼋等水族,展现了大海中的千姿百态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在这段描述中,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一些典故。比如“阳侯弄神怪”一句中的“阳侯”,就来源于《山海经·海内北经》中的记载,描述了河伯与海神争夺猎物的故事;而“龙与螭”和“鱼与鼋”等神兽的描写,则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故事和《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记载。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文采,也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最后四句则是对整个旅行过程的回顾与感慨。其中“万怪共奔逐,百灵相后先”一句,通过对各种奇奇怪怪的事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与挑战;而“潮生秋月白,潮落晓日殷”两句,则通过对潮汐起落的观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之情。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认识和独特见解,是一篇富有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