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徼缠妖气,王师蔽海濆。
君看旗旐举,白昼起风云。
【注释】
蛮徼:古代对少数民族边境的通称。妖气:指邪恶势力。王师:指朝廷的军队。蔽海:遮断海面。濆(fén坟):水边,岸边。君看:你看。旗旐(zhào照): 旗帜和军号。白昼:白天。风云:风云突变。
【赏析】
丙戍是天干地支纪年的一种方式,即以“丙”开头,然后依次排下去。正月是指农历的一月份。
这首诗写的是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唐王朝在平叛南诏时,在南宁途中所遇到的奇异现象。诗写景,但景中有情,景中寓理,情景交融,寓意深远。
首句“蛮徼缠妖气”,是说南方边境一带弥漫着一股邪恶之气。这一句既点出了当时南诏正在猖獗作恶,又为后文描绘军队在道中所遇之异象埋下伏笔。
第二句“王师蔽海濆”,是说朝廷的军队横渡大海,直向南宁进发。“王师”即皇帝派出讨伐南诏的军队;“蔽海”,遮断海面;“濆”,水边,岸上。这句是承前启后,承接第一句而来,把读者从“蛮徼缠妖气”带到了“王师蔽海濆”。
第三句“君看旗旐举”,是说你看那些军队的旗帜和号令都在高举。“君看”就是“你看”,“君”,代词,犹吾、我、我等。“旌”(jīng警)是古代一种长而下垂的旗子,上面有彩色羽毛装饰,用以指挥军事行动或表示军队的强弱、进退、安危等军事情况。“帜”(zhì至),是一种挂在杆上,用来标志位置的旗子。“旌”与“帜”同属一类东西,都是古代军队的标志。“旗”是军队的旗帜,“旐”是古代占卜用的龟骨卜兆,后来也用作占卜的用具。这里借指军队。这三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由描写南诏境内的“妖气”转到描写朝廷讨伐南诏的军队,并进一步描绘了军队出征的情景。
最后两句“白昼起风云”,是说白日里忽然起了风和云的变化。“起风云”指天气变化,风云变幻。“白昼”,大白天,这里指天气晴朗。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感情变化的高潮。诗人用“妖气”、“旗”“旌”“帜”来表现“王师蔽海氛”这一壮举,气势磅礴,雄浑有力,使人感到一种不可遏制的力量。然而,当诗人看到白日里忽然而起的风云时,却不由得发出了感慨。这是作者感情上的一次跌宕。“风云”在这里既是实境,又有象征意味,它象征着南诏的暴乱,预示着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即将开始。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却写得意境高远,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