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锡天台似,石头今已矣。
九年少室山,面壁亦暂耳。
注释:
- 移徙到宣武街,庭前有一奇特的石头,我分别为它命名。
- “移徙”指的是迁移或移动,“宣武街”是地名,这里可能是指诗人新搬到的地方,“庭前有一奇特的石头,我分别为它命名”描述了诗人为这块石头取了个名字。
- 维益、汝修和弘甫欣然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们高兴地为我赋诗。
- “维益”、“汝修”和“弘甫”可能是诗人的朋友或同事,“欣然接受了我的提议,他们高兴地为我赋诗”,描述了诗人邀请他的朋友们为他的新居赋诗。
- 我也为他们各自写了一首古诗。
- “我也为他们各自写了一首古诗”表明诗人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为其他人的作品作诗。
- 立禅僧
- “立禅僧”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者是一个与佛教有关的人物,具体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 止锡天台似,石头今已矣。
- “止锡天台似”可能指的是诗人在天台山停留并得到了某种启示或领悟,这里的“锡”可能是指佛教中的锡杖,用来指示方向,“天台似”可能是指天台山的某种景象或意境。
- “石头今已矣”可能是指那块奇特的石头已经不在了,可能是因为被移走或毁坏了。
- 九年少室山,面壁亦暂耳。
- “九年少室山”可能是指诗人在过去九年里一直居住或修行在少室山,“面壁亦暂耳”可能是指他在少室山的时候,虽然长时间面对墙壁进行冥想或修行,但这只是暂时的,可能意味着他的修行并不持久或不够深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移居新居并创作诗歌的作品。诗人通过给新居的奇特石头取名,邀请朋友为之赋诗,表达了他对新居的喜爱和对友情的重视。同时,诗人也为其他朋友各自写了一首古诗,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对友情的珍视。此外,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佛教的理解,认为在天台山停留并得到了某种启示或领悟,以及他在过去九年里一直居住或修行在少室山,虽然长时间面对墙壁进行冥想或修行,但这只是暂时的,可能意味着他的修行并不持久或不够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