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绾毂地,庾亮古今楼。楼吞潇湘洞庭水,地控东西上下流。
蜀吴虎斗亦雄武,不得荆州苦更苦。须臾胜败一局棋,三分事业几丘土。
何如乘月舒两眸,不浅兴同参佐游。一入醉乡我也无,俯仰天地亦蜉蝤。
我今把酒酹明月,虽有圆缺岁岁无休歇。曾向楼中照酒人,又照当时舳舻旌旗之搰搰。
瞥见君山云雾横,又见章华草木荣。舜妃楚灵今何在,愁闻江上铁笛声。
笛声嘹喨特悽楚,落尽梅花闷不语。回望檐头月已西,乃知千古陈迹仅如一瞬许。
孰得孰失孰存亡,孰如江月尚流光。此楼亦难尽满游人兴,胡不乘风鼓枻穷沧海而相羊。
醉馀学李白,捶碎黄鹤为狂客。恐杀风景碍吾徒,旋车吊古,更于水浒遍觅庾信罗含宅。
【注释】
登庾亮楼歌:荆州是军事要地,庾亮是名将;庾亮在荆州时建了一座高楼,名叫庾亮楼。楼吞潇湘洞庭水,地控东西上下流:楼高耸云天,俯视长江和湘江,楼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楼后是连绵的群山。蜀吴虎斗亦雄武,不得荆州苦更苦:三国时诸葛亮、周瑜等在这里大战,结果蜀军大败,失去了荆州,使刘备失去了根据地。须臾胜败一局棋,三分事业几丘土:胜利与失败就如下棋一样,一局定胜负,三国鼎立的局面,像几块小小的土地一样。何如乘月舒两眸,不浅兴同参佐游:何不乘着月光舒展开你那明亮的双眼,一同游览这美妙的景色呢?一入醉乡我也无:一旦沉醉于欢乐之中,我便忘却了自己。俯仰天地亦蜉蝤:我抬头仰望天空,低头俯瞰大地,也不过是渺小的蝼蚁罢了。我今把酒酹明月,虽有圆缺岁岁无休歇:我今天举起酒杯向月亮敬酒,虽然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是年复一年,月圆月缺总是这样。曾向楼中照酒人,又照当时舳舻旌旗之搰搰:曾经有人在楼上饮酒,又看见当时船只上的旗帜迎风飘扬。瞥见君山云雾横,又见章华草木荣:忽然看到君山云雾缭绕,又看到章华台上草木茂盛。舜妃楚灵今何在?愁闻江上铁笛声:舜帝的妃子湘夫人现在在哪里?只听到江上传来悲凉的笛声。笛声嘹喨特悽楚,落尽梅花闷不语:笛声呜呜咽咽,使人心情忧郁而沉默不语。回望檐头月已西,乃知千古陈迹仅如一瞬许:回头看到月亮已经西斜,这才知道千年来留下的古迹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孰得孰失孰存亡,孰如江月尚流光:谁得谁失谁生存,谁灭亡?谁能比得上这永远流逝的江水?此楼亦难尽满游人兴,胡不乘风鼓枻穷沧海而相羊:这座楼也不能让所有的游人高兴,何不乘风扬帆远去,到沧海里尽情游玩呢?醉馀学李白,捶碎黄鹤为狂客:酒醉之后模仿李白的样子,把黄鹤台的黄鹤给捶碎做成了狂客。恐杀风景碍吾徒,旋车吊古,更于水浒遍觅庾信罗含宅:恐怕破坏了美景妨碍了我等的兴致,就掉转车儿去游览古迹,还要在水边到处寻找庾信、罗含的故居。
【赏析】
《登庾亮楼》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之一。诗分上下两段。前四句写登楼所见的景物和感受;后八句借咏古抒怀。全诗语言豪放,风格雄奇。
“荆州绾毂地”,首句即点出地点。荆州是军事要地,也是名将之地。这里所说的庾亮,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臣。据史书记载,他曾三次出任荆州刺史(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并三次北伐中原。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取胜。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他被迫投降东晋王朝。后来他又被召回京都,担任太傅(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这首诗所描写的庾亮就是这位人物。“古今楼”三字既表明了楼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庾亮的崇敬之情。
从“楼吞潇湘洞庭水”以下几句看来,作者登上庾亮楼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潇水、湘水的浩渺。这两句既写出了潇湘两水浩瀚无边的气势,也暗示了庾亮楼所处的险要地势。接着又从楼前写到楼后,说这楼前有汪洋大海,楼后有连绵群山。最后又说楼前是一片莽莽苍苍的树林,楼后是郁郁葱葱的山林。这些景物既是庾亮楼周围环境的真实写照,也表现了作者登高远眺时开阔的视野和无限的想象。
“蜀吴虎斗亦雄武”,接下去四句写楼中的观感。这四句是全诗的重点部分。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力渲染了楼中所见景物的宏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此的感受。“不得荆州苦更苦”,意思是说由于失去了荆州这一战略要地,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了困境。“须臾胜败一局棋”,意思是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战争就要结束了。“三分事业几丘土”,意思是说国家的领土只剩下了几处小山包。这四句不仅写出了当时战争的残酷,而且流露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从“不如乘月舒两眸”以下几句看,这几句又是从楼中所见景物转到楼外景物。先说乘月出游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接着说为什么不能常常这样做呢?因为那样会使人们陶醉于欢乐之中,忘却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最后说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好处呢?最后一句说这样下去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从“俯仰天地亦蜉蝤”以下几句看,诗人又将笔触转向了楼外的景物。先说自己抬头看天,低头看地,都是渺小的存在。再说自己虽然微不足道,但也可以像那些蝼蚁一样生活下去。最后一句用典说人生短暂,应该珍惜时光、奋发图强。
最后两句“此楼亦难尽满游人兴,胡不乘风鼓枻穷沧海而相羊”,是全诗的总结性句子。诗人认为这座楼虽然雄伟壮丽,但它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所以诗人建议大家不要在此楼中消磨时光,而是应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去探索更加广阔的世界。
诗人以登楼观景为契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慨。这种抒情方式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沉,既有豪放之气又有婉约之韵,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同时这首诗的语言也极富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