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有策致时康,送子城南别意长。
四十脱身辞簿尉,九重虚已问贤良。
杠梁往往农功后,榆柳阴阴官路傍。
洧上曾过见佳政,于今父老不能忘。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手法。此题要求考生对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赏析。

第一联“儒生有策致时康,送子城南别意长”,诗人送李主簿赴京师,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期望。“儒生”,指李主簿;“策”,“策略”;“致时康”,指希望李主簿为朝廷献计献策,使国家昌盛,人民安康。“南”即指京城长安。“别意长”指诗人送别之意长久。

第二联“四十脱身辞簿尉,九重虚已问贤良”,诗人以“脱身”、“虚已”等词表现了对友人的勉励,同时也反映了自己的处境。“四十”代指年方四旬,意谓李主簿正值壮年之年。“辞簿尉”是说辞去了县尉这个官职。“九重”指皇帝所居之处。“问贤良”是说皇上询问贤能的人,即指征求李主簿的意见。

第三联“杠梁往往农功后,榆柳阴阴官路傍”,诗人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来描写李主簿赴京的情景。“杠梁”指农具或农事,“农功后”是说农忙季节刚过,李主簿刚刚结束公务。“榆柳阴阴官路傍”写李主簿在前往皇宫的路上,两旁的榆树和柳树荫翳着道路。这一联写出李主簿离开家乡、步入仕途的情景,同时暗含了作者对自己不能入朝从政的遗憾之情。

第四联“洧上曾过见佳政,于今父老不能忘”,诗人用“曾过”“至今”等词语表现了李主簿政绩卓著,令人难忘。“洧上”指的是洧水之上,即指李主簿曾经到过的洧水边。“佳政”是好政策的意思。“父老”指地方上的老百姓。“不能忘”是说当地百姓至今仍然记得他的好处。这一句表明了李主簿的政绩不仅得到朝廷的肯定,而且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答案】

送李主簿被荐赴京师

儒生有策致时康,送子城南别意长。

四十脱身辞簿尉,九重虚已问贤良。

杠梁往往农功后,榆柳阴阴官路傍。

洧上曾过见佳政,于今父老不能忘。

译文:

儒生献出良策,使朝廷大治;你离开家乡,去往京城。

四十岁就辞去官职,告别官场;皇帝多次询问你,想听听你的高见。

农人常常在庄稼收割完后才回家,而你去任的时候正是收完庄稼之后;

榆树和柳树枝叶繁茂,遮蔽了通往皇宫的道路。

洧水岸边,你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们至今不忘你的恩德。

赏析:

首联开门见山,先点明送别的地点——洧水河畔。接着便直截了当地交待送别的原因:因为李主簿即将被推举进京,所以诗人要亲自送到城门外,并借此表示他对李主簿的期望和祝福。“儒生有策致时康”,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儒生,你能献出好的计策来使国家昌盛、民众安康。这里既赞美了李主簿的才能,又寄寓了诗人对他美好前程的祝愿之情。

颔联紧承首联而来,由送别转入送行。“四十脱身辞簿尉”,意思是李主簿已经四十岁了,应该辞官归乡了。这既是实写,又带有夸张的成分在内,意在突出李主簿的才学和志向。“九重虚已问贤良”,这是对前一句的递进和深化,意思是说,皇帝多次向李主簿征询治国安民的良方妙计,希望他能为朝廷献计献策,使国家昌盛,人民安康。这两句诗中蕴含着诗人对李主簿的深切期望。

颈联进一步描绘李主簿赴京的情景。“杆梁往往农功后”,意思是说,农事刚刚结束,人们正休息在家。而李主簿此时已经离开了他的家乡,来到京城上任。这里的“梁”字既形容农具,又暗指农人,“杆”在这里也是指农人。这一句诗通过农人在秋收后的闲暇与李主簿赴京的繁忙作对照,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李主簿赴京的情景。“榆柳阴阴官路傍”,意思是说,榆树和柳树的树荫浓密地覆盖在通向皇宫的道路上。这句诗中的“阴阴”二字用得极好。它既表现出了道路两边树木的茂盛,也暗示了李主簿的前途远大、前程似锦。此外,“官路”一词还巧妙地映衬出李主簿的身份地位。

尾联进一步写李主簿的政绩。“洧上曾过见佳政”,意思是说,以前我曾在洧水上经过,那里有美好的政策。这里的“洧水”就是前面提到的洧水河。这句诗中的“曾过”二字既交代了时间背景,又暗示了地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李主簿的美好祝愿。而“佳政”二字则概括了他的政绩。最后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于今父老不能忘”,意思是说,现在当地的老百姓都还记得李主簿的功绩。这里的“今”字和“不能忘”三字都强调了时间的久远,突出了李主簿的政绩之卓著、影响之深远。

整首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情感真挚。诗人通过对李主簿赴京的情景及其政绩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其美好前程的衷心祝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