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荒台上,萧萧白日前。
籀文多剥矣,井汲尚泠然。
故国夸形胜,新亭说地偏。
向来怀古意,踪迹又经年。
【注释】
渺渺:遥远的样子。萧萧:形容风声。籀文:古代的钟鼎文字。剥:损坏。井汲:打水用的工具,井汲指打水。故国:故乡。夸:夸耀。地偏:地方不宽敞。向来:从前。怀古意:有怀念历史的意思。踪迹:足迹,比喻行踪。
【赏析】
《歌风台次韵三首》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组诗作品。此诗为第三首,前两首为“荒台”,即歌风台。作者在这首诗里,通过歌风台的景物描写,抒写了他对故都汴京以及家乡的无限怀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登上歌风台所见景象:“渺渺荒台上,萧萧白日前。”荒台荒凉,前有白日。“渺渺”与“萧萧”对偶,描绘出一片空阔辽远的景象。“荒台”是登高望远之处,“歌风台”原是宋太祖赵匡胤在建隆元年(960)登高所建的歌风台。
“籀文多剥矣”,“籀”字,是大篆,一种古老的字体。“籀”字在这里作动词,指篆刻。“多”、“尚”都是“还”的意思,意思是说大篆文字被凿去了,只剩下了印痕。“井汲尚泠然”,冷然:清凉的样子。指打水用的工具,井汲指打水,井汲尚冷然,说明井水很凉,这更衬托出了天气的炎热。
后两句写对故乡的怀念:“故国夸形胜,新亭说地偏。”这里用到了两个典故。一是“故国夸形胜”,出自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二是新亭,三国时吴人于建安十三年(208)建于此,以讥讽曹操败于赤壁。三国时东吴大臣张昭曾言:“魏贼若破我扬州,略地东土;及操得荆州,荆州亦危矣。吾常曰:‘顾我骨肉与谢玄耳!’今者破贼闻于天下,惟新亭相与最乐!”
“新亭说地偏”,意思是说新亭地势偏僻,易守难攻,用来比喻故国形势优越,不易攻取。
“向来怀古意,踪迹又经年。”这是全诗的总结,表达了作者长期漂泊在外,思念家乡的心情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