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为李孝子,本是汉家人。
不受邺中诏,名节今古闻。
胡为让官表,自称伪朝臣。
我欲删此语,庶作无瑕珍。
客言且勿删,不见扬子云。
已受中散禄,更上美新文。

【注释】

犍为李孝子:指汉代犍为郡的郡守李固。他因反对宦官外戚专权,被害身亡。

邺中诏:指汉献帝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征召李固时,李固不从命,并作《理乱论》以讽喻曹操,曹操为此大惊,但李固仍不为所动。后李固在蜀地病亡。

伪朝臣:李固死后,有人诬陷他是“伪朝臣”,说他死前曾向曹操投降。

删之:即删去这几句诗。

客言:指友人的意见。

中散:东汉桓谭曾任侍中中常侍等职,人称中散大夫。桓谭善作文,有才辩,著有《新论》等。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代宗宝应三年(公元764年)所作。当时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县)任节度参谋,与当地官员交往密切。此诗可能是杜甫在与某官员交游时写的赠诗。

诗一开头就写“犍为李孝子”,点明赠诗的对象是李固。这位汉朝人,本来应当效忠于汉朝的,但他却不肯接受曹操的“邺中诏”,不肯当“伪朝臣”,结果被杀头了。李固的事迹,对杜甫影响很大。因此诗人在赠诗的时候,就想到了李固。

诗二“胡为让官表”句,是对李固不肯做“伪朝臣”的解释。李固不肯屈从于曹操,不肯当曹操的“伪朝臣”。诗人用这个典故来说明李固的为人,是很有力量的。

诗三、四两句写李固死前的行为。李固虽然不肯当曹操的“伪朝臣”,但在临终之前,还是写了一封劝曹操罢兵的信,信中说:“我听说‘国无良将,则民不安’。您如果还打算统一天下,那么应该重用像张堪、寇恂那样的人才,而千万不要听信那些阿谀逢迎的人。”曹操看了这封信以后,非常生气,认为李固这是在骂他,于是下令把李固给杀了。

诗人在这首诗里,对李固的这种精神表示了赞扬。他认为李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是非常难得的。

诗五到八,就是诗人自己的感想。诗人首先引用友人的话,说自己不应该删去李固的诗,因为李固的诗是很有价值的。然后诗人又指出,即使友人认为李固的诗应该删去,但自己仍然认为应该保留下来。为什么呢?因为李固的诗很美,而且没有一点缺点。所以诗人最后说:“我欲删此语,庶作无瑕珍。”意思是说,我真想删掉李固的诗句,但是这样做是不妥当的;相反,我们应该保留它,因为它的价值很高。

诗九至十二,诗人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看法。诗人认为李固的死,不是由于他的才能不够,也不是由于他的态度不够坚决,而是由于他的不幸遭遇造成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把他看成是一个“伪朝臣”;相反,应该把他看成是一个忠于国家的忠臣。

诗十一,诗人用“扬子云”(扬雄)的典故来加强自己的观点。扬雄曾说过:“见素曰白,月不胜其光。”意思是说,见到纯洁的东西就说它是白色的,月亮的光不能掩盖它的光辉。在这里,诗人用这句诗来说明李固的品格是纯洁的,不能被歪曲。所以,尽管有人在背后说李固是“伪朝臣”,但是诗人认为这是不对的。

诗人总结自己的意见说:既然别人都说不应该删去李固的诗句,那么就应该保存它;如果别人都认为应该删去它,那么也应该保存它。

诗人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一个爱国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李固的赞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