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扫肜云散,坐见西山倚晴汉。
旭日昭回万玉林,芙蓉百二光凌乱。
韶华却在璚岛中,玉泉水来如白虹。
野人行爱草木润,飞鸟下顾川原空。
乘春骋望登高阁,春意山容两回薄。
天开图画绕都城,共喜年初得嘉乐。
太平有象乐未央,不用大蒐开猎场。
凤池旧重郢人曲,阳春白雪成新章。
极目崔嵬动遐想,山下游车护来往。
满前物色总宜人,细麦青青更堪赏。
【注释】
春山雪霁应制:春天的山峰被雪覆盖后在夜晚经过东风的扫荡后已经散去,我坐在这里看见西边的群山倚靠着晴朗的天空。
彤云:红色云彩,这里指落雪。
万玉林:无数树木的树林,形容树木郁郁葱葱。
芙蓉百二光凌乱:芙蓉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灿烂而美丽。
璚(zhuì)岛中:璚岛,即华山,华山上有莲花峰。
玉泉水来如白虹:清澈的水从山中流出,像彩虹一样美丽。
野人行爱草木润:一个普通的人喜欢花草树木的滋润,这里是作者自谦的话。
飞鸟下顾川原空:飞鸟向下看时,看到的只有一片空旷的原野。
乘春骋望登高阁:趁着春天的到来,尽情地观赏。
春意山容两回薄:春天的气息和山景的美丽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美丽的图画。
天开图画绕都城,共喜年初得嘉乐:天空就像一幅画卷,围绕着整个京城。大家都很高兴能在新年的时候享受这种美好的景色。
太平有象乐未央,不用大蒐开猎场:和平的景象如同乐曲一般悠扬,不需要再去打猎了。
凤池旧重郢人曲:凤凰池是古代的一种官名,这里指的是古代的音乐。
阳春白雪成新章:美妙的歌声就像《阳春白雪》一样令人耳目一新。
极目崔嵬动遐想,山下游车护来往:放眼望去,山峦雄伟壮观,让人心旷神怡。
满前物色总宜人,细麦青青更堪赏:眼前的一切都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尤其是那青翠的小麦,更是让人喜爱。
【赏析】
此诗作于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诗人在春天里登上了一座高楼远眺,眼前展现的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春山、春水、春花、春风、春鸟等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全诗以“春”为题,描绘了春天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首句写冬去春来。“东风夜扫肜云散”,东风拂晓,把冬天留下的彤云吹散,春日来临。“旭日昭回万玉林”,太阳冉冉升起,照临大地,万木千树,生机勃勃。“芙蓉百二光凌乱”,芙蓉盛开,光彩夺目,乱发披散,美不胜收。次两句描写春日里的景物。“韶华却在璚岛中”,“璚岛”就是华山,华山上莲花峰上生长着一株巨大的莲花,故称“璚岛”。诗人在华山之颠欣赏着美景,感叹韶华易逝,而美好景色永驻人间。“玉泉水来如白虹”,清泉如白虹般流淌,给人以清新之感。“野人行爱草木润”,“野人”是指平民百姓。他们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恩泽。
三、四句写自然景色。“飞鸟下顾川原空”,鸟儿在高空飞翔,俯瞰大地,只见平原上的原野辽阔无垠,空旷无边。“满前物色总宜人”,满眼的风景都令人喜爱。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五、六句抒发自己的感慨。“细麦青青更堪赏”,诗人发现田野上的庄稼已经抽穗扬花,一片丰收的景象,更加值得欣赏。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怀念过去的生活,感叹时光易逝,美好难再。
尾联写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太平有象乐未央”,和平时期的美好景象没有结束,人们仍然可以尽情享受这种幸福的生活。“不用大蒐开猎场”,不再需要大规模的狩猎活动,因为国家已经安定繁荣。“凤池旧重郢人曲”,曾经的音乐歌舞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魅力,但新的旋律却更加优美动听。最后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感受。“极目崔嵬动遐想”,“崔嵬”指高峻险峻的山川。诗人放眼望去,群山连绵起伏,高耸入云,令人心旷神怡。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不禁感慨万分。“山下游车护来往”,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看到山下的村庄和道路,仿佛有人在保护着这些地方的安全和秩序。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祥和的社会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语言,成功地传达出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