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邳城东沂水流,水中圯桥春复秋。
何物老翁有奇术,乃此折辱张留侯。
往事悠悠已千载,履迹宁随浪纹改。
莫推授受不可当,太息无人继风采。
侯官才人黄叔衡,家居不出多史评。
文章伯氏今少宰,远省到京无限情。
雁声催人难久住,风雨萧萧复南去。
水边大石堪舣舟,予固应知赋长句。

【注释】

圯(yī)上——桥,指桥上的圯。张良受书后离开刘邦时,曾在桥上铺下黄石作为符记。仙踪——仙人的踪迹。

吏部(dòng bù)黄侍郎——即黄叔衡。黄叔衡是唐末进士,官至吏部员外郎。南归——向南返回故乡。

下邳城——即下邳县,治所在今江苏睢宁东北。

沂水——泗水支流,发源于山东曲阜东南,流经下邳、沛等县,到徐州入淮。

圯桥春复秋——圯桥,即圯上,在沛县东南,汉留侯张良曾在此桥与老人授《太公兵法》。

何物老翁——何人老者。

折辱——屈辱。张良为韩王信军计臣,曾为项羽所疑忌,后归服于汉,因受“子房”之称。此处言老翁以《太公兵法》折辱张良。

履迹——脚印。

浪纹——水流的痕迹。

当道者——掌权的人。《论语•卫灵公》:“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更也,人皆仰。”

太息——叹息。

侯官才人——唐才子侯方域曾任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文章伯氏——文采飞扬的士人。《汉书•扬雄传》:“雄以为赋乃雅颂之亚者也。”

少宰——少府,掌管山泽之税,相当于今财政部长。

远省——远离家乡。

雁声——大雁鸣叫的声音。

萧萧——风声。

大石——大的石头。

予固应知——我本来就该知道。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才子侯方域送他的堂弟黄叔衡回乡时的赠行词。诗人对黄叔衡的才华和为人十分赏识,因此写这首送别词以表达自己的敬慕之情。全诗四章,每章八句,每句七字,韵脚统一,节奏鲜明,语言流畅,感情真挚,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才学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第一首,开头两句用倒装句式,写自己对黄叔衡的敬慕之情。“圯上仙踪”一句点出黄叔衡是汉留侯张良的后代,而张良又是汉代开国功臣,所以这一句既点出了黄叔衡的地位,又表达了对他才能的赞美。接着写圯桥上的老人有奇术,能折服张良,这里既表明了老人的身份地位,又暗示了黄叔衡将来会有非凡的成就。“往事悠悠已千载”,这句既是对过去事情的回忆,又表明时间的流逝。“履迹宁随浪纹改”一句则表明黄叔衡虽然已经离开了朝廷,但人们仍然记得他过去的事迹,他的脚印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第二首,继续写黄叔衡的事迹。诗人称赞他的文章才华出众,堪比伯乐相马,而他自己则是千里马,能够识别出真正的千里马来。同时,还赞扬黄叔衡能够远走高飞,不随世俗沉浮,有着远大的志向。“莫推授受不可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叔衡的崇敬之情。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叔衡未来成就的期待。“太息无人继风采”,这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叔衡的惋惜之情,又表达了他对黄叔衡的期望。

第三首,写自己送别黄叔衡的心情。“侯官才人黄叔衡”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对象。“家居不出多史评”,这句既表达了黄叔衡的谦虚,又表明了他在家中受到的推崇。“文章伯氏今少宰”这句则表明了自己对黄叔衡的评价。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叔衡未来成就的期许。“远省到京无限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黄叔衡的思念之情。

则写黄叔衡南归的情景。“雁声催人难久住”一句描绘了黄叔衡南归途中的情景。“风雨萧萧复南去”这句则写出了南归途中的艰辛。“水边大石堪舣舟”这句则写出了黄叔衡在南归途中的感慨之情。最后两句则是写诗人自己对于黄叔衡南归的祝愿。“予固应知赋长句”,这句既表达了诗人对于黄叔衡的祝福之情,又表达了自己对于黄叔衡未来的期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