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居无尘足清暇,明月满城如雪夜。
情知露祷圣心劳,对榻不眠听漏下。
火冷初惊沉末灭,杯香已觉松涛泻。
诸公玉山相照人,着我蒹葭岂流亚。
年华忍与双毂争,时政谁当一筹借。
愁闻饥鼠去复来,屡见灯花结还谢。
萧萧树影欲过墙,隐隐棋声疑隔舍。
诗盟且喜随孟韩,世态何须问荼蔗。
莫虞久坐吏人苦,曾发高歌山鬼怕。
前身疑是刁斗公,不直一钱从怒骂。

这首诗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旧春斋居闻诸君子用东坡韵有作
  • “旧春”可能指的是诗人过去在某个春季居住的地方,或者是某个特定的时间或地点。
  • “斋居”表明诗人当时在斋房中居住,可能是为了修养身心、读书学习。
  • “闻诸君子用东坡韵有作”说明诗人听到其他君子使用苏轼(苏东坡)的诗歌韵脚,并为此作了一首诗。这里的“君子”泛指文人雅士,他们之间相互唱和,以诗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1. 甚盛 今冬祈雪仆方至自江南预宿此房附骥一首录呈寅长鼎仪
  • “甚盛”意味着今年冬天的降雪非常盛大,给大地披上了银装。
  • “仆方至”表示诗人自己刚刚到来,可能是因为旅途劳顿或是因故滞留。
  • “自江南预宿此房”说明诗人从南方赶来,预先在此处住宿。
  • “附骥一首”意味着诗人借此机会创作了一首诗作为回应。
  • “录呈寅长鼎仪”表示将这首附和之作献给了某位名叫“寅长”的长者和“鼎仪”(可能是某种官职或地位的象征)。
  1. 斋居无尘足清暇,明月满城如雪夜。
  • “无尘”形容房间非常干净,没有杂物。
  • “足清暇”意味着有足够的闲暇时间进行思考和创作。
  • “明月满城如雪夜”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月光洒满了整个城市,宛如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
  1. 情知露祷圣心劳,对榻不眠听漏下。
  • “露祷”可能是指诗人在户外向神明祈祷,祈求神灵赐予降雪。
  • “圣心劳”意味着神的心情也因为人们的祈愿而感到劳累。
  • “对榻不眠听漏下”表示诗人与其他人一样,彻夜未眠,倾听报时的鼓声,期待天降瑞雪。
  1. 火冷初惊沉末灭,杯香已觉松涛泻。
  • “火冷”可能指的是炉火的温度很低,需要很久才能点燃。
  • “沉末灭”意味着火焰已经熄灭了,只剩下余烬。
  • “杯香”可能是指酒杯中散发出的香气。
  • “松涛泻”形容风吹过树林时发出的声音,如同松涛一般汹涌澎湃。
  1. 诸公玉山相照人,着我蒹葭岂流亚。
  • “诸公”指的是其他官员或者文人雅士。
  • “玉山”常用来形容人的仪表端庄、气宇轩昂。
  • “相照人”意味着大家互相照耀,彼此映衬。
  • “着我蒹葭岂流亚”表示诗人认为自己的才学与这些文士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1. 年华忍与双毂争,时政谁当一筹借。
  • “年华”指美好的时光和岁月。
  • “双毂争”意味着两个车轮相互争夺位置,比喻竞争激烈或者争斗不休。
  • “时政谁当一筹借”表示在政治事务上,没有人可以独领风骚或者占据优势。
  1. 愁闻饥鼠去复来,屡见灯花结还谢。
  • “愁闻饥鼠去复来”表达了诗人对饥饿老鼠的担忧,担心它们来回奔波寻找食物。
  • “灯花结还谢”则描述了家中灯火闪烁不定的情况,象征着家中的困境和不安。
  1. 萧萧树影欲过墙,隐隐棋声疑隔舍。
  • “萧萧树影”形容树影摇曳生姿,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 “欲过墙”暗示树影已经越过了墙壁,可能意味着时间过得很快或者环境的变化。
  • “隐隐棋声”表示远处传来的棋子落子声,可能是指家人或朋友在对弈的情景。
  1. 诗盟且喜随孟韩,世态何须问荼蔗。
  • “诗盟”指的是诗人与友人之间的诗歌约定或者友谊。
  • “孟韩”可能是指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能是指孟轲和韩愈两位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
  • “世态何须问荼蔗”表示不必过于关注世俗人情的变化,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善良就足够了。
  1. 莫虞久坐吏人苦,曾发高歌山鬼怕。
  • “莫虞久坐”意味着不要总是久坐不动,应该多参与一些活动。
  • “吏人苦”表示做官的人很辛苦,可能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事务和人际关系。
  • “曾发高歌山鬼怕”表示曾经高声歌唱,连山林中的鬼神都感到害怕。
  1. 前身疑是刁斗公,不直一钱从怒骂。
  • “前身疑是刁斗公”可能是指诗人认为自己的先祖或祖先曾经是一位勇猛善战的战士或官吏。
  • “不直一钱从怒骂”表示诗人不认同那些吝啬小气、斤斤计较的人的行为,认为他们不值得同情或支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