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亭移石竹,为客正开襟。
宿鸟过残雨,吟虫傍积阴。
故心人不浅,秋色夜方深。
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

【注释】

1.河林有酌: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

2.风亭移石竹:风吹动的亭子,移来几株竹子。

3.为客正开襟:客人刚进来,正在敞开衣襟。

4.宿鸟过残雨:夜宿的鸟儿飞过残余的雨水。

5.吟虫傍积阴:蟋蟀在堆积的树叶中鸣叫。

6.故心人不浅:我与老朋友的心是相通的。

7.秋色夜方深:夜色已深,秋天的色彩更加浓重。

8.便合丘中去:应该到山野去。

9.相招鸣一琴:一起弹奏一首曲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冬。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右拾遗,因上疏言事触忤权贵,被出京,于是寓居洛阳,与老友贾至交好。此诗就是作者寓居洛阳时所作。前二句写景,后二句写情,全诗清新自然,韵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风亭移石竹,为客正开襟”,以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清幽雅静的画面。诗人在风亭下移取几株石竹,正待客人到来之际。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真诚欢迎之情,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

诗人笔锋一转,将视角转向自己。“宿鸟过残雨,吟虫傍积阴”,两句诗不仅生动地再现了诗人所处环境的清幽、寂寥,而且通过宿鸟飞过的残雨和蟋蟀发出的鸣音,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寂寞。

接下来的两句,“故心人不浅,秋色夜方深”,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思考。诗人以“故心”二字表达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而“人不浅”三字则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真诚和信任。而“秋色夜方深”一句,则更是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和思考。

最后两句“便合丘中去,相招鸣一琴”,则是诗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豁达态度。诗人以“去”字结束全诗,既表现出他对世俗纷争的超脱,也表现出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人还邀请朋友一起弹奏一曲琴音,以表达他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描绘了一幅清幽雅静的画面;通过对自身感受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理解;同时,诗人还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伏变化,体现了其高尚的人生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