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旅聊因当胜游,庶饶那复数中州。
雪融隙地培桑枣,日出通衢噎马牛。
望望绵山侵面出,时时汾水避人流。
太行春色黄河外,犹自严寒满敝裘。
【注释】
介休道中:指从介休出发经过道中。介休,山西介休县,今属晋中地区。当胜游:即“适胜游”。适,到。适胜游:即“游胜地”的倒文。庶饶:庶,希望;饶,多。那复数中州:中州,中原地区。中州,泛指中原之地。那,同“哪”,表反诘语气。桑枣:桑树和枣树。通衢:大道。噎马牛:阻碍交通。望望:遥望。绵山:山名。在山西介休西北,为太行山支脉。汾水:河名。在山西西部,源出宁武县东北管涔山,流经介休、汾阳等市县,入河套注入黄河。敝裘:破衣服,比喻衣衫单薄。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游之作。诗人于春天由山西介休出发,一路游览胜地胜景,直至太原而止,途中所作。
首联写春日出游之乐:“征旅聊因当胜游,庶饶那复数中州。”春天,万物复苏,到处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人们出门游玩十分高兴。“当胜游”与“游胜地”的倒文相映成趣,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出游的喜爱之情。“庶饶”与“那复”都是反语,表示希望出游能多多益善,以饱眼福耳。“庶饶”,“那复”,都表示期望。“中州”“数中州”互文见义,意谓要游遍中原大地。
颔联写沿途所见景色:“雪融隙地培桑枣,日出通衢噎马牛。”冬末春初,积雪融化,露出了土地的缝隙,桑树和枣树开始萌芽生长,这是大自然生命力的象征。“通衢”是指大路。“噎马牛”是说马牛受阻碍不能通行。两句写出了旅途所见的美景以及所遇的人或物给马牛造成的困难。“桑枣”、“马牛”均指人或动物。
颈联写远望所见景色:“望望绵山侵面出,时时汾水避人流。”“绵山”,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一座名山。“侵面出”,形容山峰高耸,直插蓝天。“时时”与“望望”,都写出了远望时所见景色的频繁出现。“汾水”,即汾河,在山西中部偏西,发源自宁武县管涔山南麓的交口,流至介休市北,又东经介休、灵石等地至临汾,入黄河。“避人流”是说流水绕山而过,避开了人流。“时”,有时。“时”,副词。这里作动词用,意为不时。这一句写出了远望时所见景色的出现频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尾联写近观所见景色:“太行春色黄河外,犹自严寒满敝裘。”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站在黄河岸边,远眺太行山上的春色,只见群峰起伏,郁郁葱葱,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是,由于天气寒冷,诗人身上还穿着厚厚的衣服。这句中的“犹自”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又表现了他对严寒天气的担忧之情。“敝裘”,破旧的衣服。“寒”字既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所感受到的气候特点和自己的心境变化。
此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优美。前四句主要写春日出游之乐及沿途所见美景及所遇之事;后四句主要通过远望和近观来抒发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严寒天气的担忧之心。全篇紧扣“春日出游”这一中心主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将作者对春天出游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以及自己对严寒天气的担忧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