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冲道厄𥓂砑,井邑萧疏树影遮。
桥断浑河争倚石,地留故苑失飞花。
高排虎落凌云险,强挽乌号却月斜。
谁谓从军无苦乐,翻令征士不思家。

南山冲道厄𥓂砑,山势陡峭如被石磨擦过一般,井邑萧疏树影遮,城镇显得空旷而冷清,树木的倒影在水面上摇曳。高排虎落凌云险,强挽乌号却月斜,展现了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与对胜利的渴望,谁谓从军无苦乐,翻令征士不思家,反映了军中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内心的矛盾

诗句释义:

  1. 南山冲道厄𥓂砑:描述了南山的道路险峻,如同被石磨擦过一样,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和视觉冲击。
  • 南山: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地理位置,也可能是泛指北方的山脉。
  • 冲道:意味着山路陡峭,行走艰难。
  • 厄𥓂砑:用来形容道路的险恶,给人一种艰难困苦的感觉。
  1. 桥断浑河争倚石:描绘了一幅浑河桥梁因山洪暴发而被冲断,人们争相倚靠巨石避险的画面。
  • 浑河:指的是一条河流,可能是某条主要的水系。
  • 桥断:表示桥梁被洪水冲毁,失去了通行的功能。
  • 倚石:人们在桥断的情况下,只能依靠石头来稳住身体,避免被洪水卷走。
  1. 地留故苑失飞花:表达了对过去繁荣景象的回忆和现实的对比。
  • 故苑:指的是曾经繁华的宫廷园林或贵族聚居区。
  • 失飞花:形容昔日的美丽景观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凋零的花朵。
  1. 谁谓从军无苦乐:提出了一个疑问,表达了对军人生活苦乐参半的复杂情感。
  • 谁谓:表示反问的语气,暗示着作者对此持有疑问的态度。
  • 从军:指的是参加军队的行为或职业。
  • 无苦乐:表明军人的生活既有快乐也有痛苦,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
  1. 翻令征士不思家:揭示了战争带来的不仅是外在的威胁,更有一种心理上的不安与思念。
  • 征士:指的是出征的士兵。
  • 不思家:表示士兵们因为身处战场而无法回家,心中充满了对家的思念。

译文: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象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动感与哀愁的秋天画卷。诗人以雄健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山间的道路、桥梁和河流等景物,同时巧妙地将这些自然元素与人的遭遇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物心理的刻画,诗人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即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痛苦与欢乐,以及这种经历给个人内心世界带来的影响。

注释:

  1. 南山冲道厄𥓂砑:这里的“冲”是冲刷的意思,“道”是道路的意思,“厄”是险阻的意思,“𥓂”是一种古代的石质材料,“砑”是摩擦石面使表面平整光滑。整句诗描绘了南山的道路由于地势险峻而显得更加险恶,就像被石质材料打磨过一样。

  2. 桥断浑河争倚石:这里的“浑河”是指一条较大的河流,“桥断”说明桥梁被洪水冲毁了,“倚石”则是说人们试图靠着石头来保持稳定。这句诗描绘了洪水来临时,人们为了求生而采取的紧急措施。

  3. 高排虎落凌云险:这里的“高排”意味着高耸入云的建筑或者结构,“虎落”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像老虎落下来一样的壮观景象,“凌云”则是直上云霄的意思。整句诗形容了建筑或者结构的高度和雄伟。

  4. 谁谓从军无苦乐:这里的“从军”指的是参军或从军服役,“无苦乐”是说没有苦也没有乐。整句诗表达了对军人生活中苦乐参半状态的质疑。

  5. 翻令征士不思家:这里的“征士”指的是远征的士兵,“不思家”表示不想家。整句诗表达了战争不仅让士兵感到痛苦,还让他们产生了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赏析:

《上谷秋日杂书四首》是程可中的作品,这四首诗以秋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大自然的变化和人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紧密联系。诗人通过这些作品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